1.4 心理福利 心理福利要求在平时饲养的过程中,饲养人员爱护生猪,尊重生猪,不粗暴对待生猪,建立人类和生猪之间的和谐关系,让生猪见到人类不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饲养人员的素质是实现生猪心理福利的关键,在生猪生产、运输、采食等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饲养人员。饲养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和生猪接触的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和生猪的沟通能力,充分善待生猪。并且,在现代化养猪场,饲养人员应尽量避免出现粗暴驱赶和转群的行为。 1.5 行为福利 行为福利要求为生猪提供充足且适当的活动和生活空间,使生猪特有的习性能够自由表达。在集约化养殖的浪潮下,生猪的部分天性行为被抑制了,随着近年来养猪技术的发展,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克隆、剪牙断尾等先进技术被应用到养猪实践中。虽然这些科学方法有利于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对生猪本身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人工授精虽然提高了配种率和产仔率,但是也间接禁止了成年公猪的正常性行为,使公猪的天然行为得不到正常发挥。 2 我国生猪福利存在的常见问题 2.1 高密度饲养 集约化、工场式的养殖模式是目前我国生猪养殖的主要形式,在此种模式下生猪所遭受的折磨是难以想象的。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节省用地的成本,多数养殖场不断缩小生猪的活动和生活的空间。我国每头商品猪平均占地面积不足1m2,妊娠母猪被囚禁在栅栏内,平均每头也只有1.3 m2左右的活动空间。高密度饲养剥夺了生猪的运动自由,严重侵害生猪的环境福利和行为福利,并且长期的缺少运动也会造成生猪的免疫力下降,进而影响生猪的其他福利。首先,当猪群密度过高时,生猪无法自由活动,生猪便会随地排泄,使猪舍卫生难以清理,进一步恶化生猪的生存环境。其次,在高密度群养的猪群中,恃强欺弱的现象会更加明显。弱小的生猪缺少躲避欺凌的空间,只能在其他生猪采食结束后才能采食,长期处于压力和应激状态下,这样的猪肉产品显然不利于人类的食品安全。最后,高密度猪群更容易出现呼吸道疾病、咬尾、肢蹄病等现象。 2.2 运输条件恶劣 生猪养殖由散养模式向集约化模式转型的过程中,生猪异地运输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为降低运输成本,生猪异地运输经常存在超负荷运输、高密度空间等问题。由于运输时间较长,生猪无法进行正常的采食、饮水和休息,往往会导致生猪出现应激反应,严重威胁生猪福利。 2.3 屠宰手段残忍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生猪定点屠宰场有3.2万家,但是其中超过80%的屠宰场仍采用传统的手工屠宰手段。并且,多达70多万从事屠宰加工的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传统的手工屠宰手段过于残忍,严重违反生猪福利,缺少对食用动物应有的人道关怀。同时,一些不法养殖从业者和屠宰场为牟取暴利,在屠宰生猪之前,会强行对生猪进行注水增重,这种情况甚至已经成了行业潜规则和公开的秘密。给生猪注水的不人道行为会给生猪带来巨大的痛苦,并且也不利于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3 我国生猪福利存在问题的成因 3.1 动物福利理念的普遍缺失 动物福利理念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的传播时间较短,公众对动物福利的认识程度不高。在我国古代,动物一直被视为人类可以利用的工具,在近现代我国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为了动物福利而斗争的社会运动。长期以来,我国公众对动物福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和不认同,进而造成了我国在相关的动物立法中始终将动物视为工具或手段,注重动物的利用价值而忽视动物的生命价值和固有价值,并且一直未出现动物福利的概念。 |
上一篇:辽中地区生猪调研总结
下一篇: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概况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