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2021年以来,受生猪存栏量增加以及饲料产品消费结构加速优化、贸易战、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工业饲料原料进口量大幅增加,饲料产品价格突破历史高位,叠加猪周期的影响,2021—2022年上半年猪价一直处于下行周期,对生猪养殖成本构成了很大压力,降本增效成为必然选择。 我国是一个粮食高度自给自足的国家,粮食多年保持人均450 kg以上,超过世界人均粮食400 kg的标准。虽然有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只能保障基本口粮水稻和小麦的供应。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在于“人畜争粮”,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基本农田只能用于基本口粮生产,养殖用粮高度依赖进口。2021年,我国进口大豆9 651万t,进口依赖度84%;进口玉米2 836万t,进口依赖度9.5%。 除了饲料原料严重依赖进口,价格受全球贸易形势制约,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以外;饲料浪费也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蛋白质和能量原料使用过量。破解饲料成本高企,推进低蛋白日粮成为行业共识。为此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GB/T 5915-2020《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与原来的GB/T 5915-2008《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相比,重点修改蛋白和磷的添加量,猪配合饲料平均蛋白水平下调1.5个百分点,有望将生产1 kg猪肉的蛋白质消耗从0.45 kg降至0.39 kg。据测算,新标准在全面推行后,将有效减少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用量,养殖业豆粕年消耗量有望减少1 000万t到1 400万t,可缓解对大豆进口的依赖性。 此外,饲喂模式过于简单粗放,也造成了很大浪费。我国的饲料工业起步很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先后经历了混合饲料、配合饲料、颗粒饲料(全价料)和液态饲料阶段。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颗粒饲料,颗粒饲料存在扬尘大、浪费严重、饲料转化率低等问题,液体饲料可以有效的解决颗粒饲料的这些问题。目前欧美国家液体生物饲料的使用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德国和法国使用液体生物饲料的比例达到15%以上,荷兰、芬兰、丹麦等国规模化猪场的液态生物饲料饲喂比例已经达到60%~80%。2000年前后,液态饲料开始在河南、广西等地猪场推广,由于受到四季温差大、易霉变、缺少原料只能采用全价料导致成本高、配套的饲喂系统不完善,进口设备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国产设备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液态饲料的行业接受度低,成功案例少,市场占有率低(低于1%,目前干料饲喂模式约占90%,人工饲喂约占9%,液态饲喂约占1%)。 非洲猪瘟疫情除了带来楼房养猪、智慧养猪、洗消中心等生产模式和装备的革新,液态饲喂模式也重新悄然兴起。国外厂家如德国WEDA,德国大荷兰人、法国爱舍法、法国科普利信、奥地利的SCHAUER,丹麦的斯高德都推出了自己的液态饲喂方案;国内厂商也在进行液态饲喂的设备国产化探索,如瑞昂畜牧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得八兄弟机械有限公司等。 本文重点分析市场上几种主流的液态饲喂模式、性能特点、经济技术指标,为行业提供参考。 2、液态饲喂系统组成 通常所称的液体饲料,其加工方法很简单,就是由粉状饲料或颗粒饲料和水按适当比例(一般1∶3)混合搅拌而成。与现在普遍采用的固态饲料相比,液体饲料的变化就是在其物理形态上的改变,饲料适口性得到改善,猪只的采食量提高,饲料消化率提高,减少舍内粉尘浓度,减少猪只呼吸道疾病。液态饲喂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从最初的农民用厨余泔水混合米糠、麦麸喂猪,到末段水料进行混合的粥料机,到自动化单片机控制的液态饲喂系统都属于液态饲喂。结合发酵饲料和添加原料方式不同,生产液态饲料的几种主流方式为:全价饲料+水,全价饲料+成品发酵料(5%~20%)+水,目前主流的液态饲喂系统是水作为动力源的饲喂系统,全价饲料+地源发酵饲料+水,所有原料(10%~60%)+水整体发酵。液态饲料通过液态饲喂系统输送到各个猪舍内,液态饲喂系统已经基本定型,是一个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的饲料机组,由电脑(PLC机柜)控制各个组成元件,精确调整饲喂量和饲料种类,系统主要包括:控制柜、料塔、提升机、清水罐、混合罐、回水罐、称重传感器、异物剔除器、输送泵,PVC输送管道、气动下料阀和空气压缩机。有的还配有发酵罐和菌液罐,形成液态发酵饲料饲喂系统(如图1)。 |
下一篇:异位发酵略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