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国际上均有草饲畜产品标准,这不仅有助于区分舍饲畜产品与放牧畜产品,同时还可以引导草地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但我国现行的质量标准和价格体系中,草饲畜产品的优质、安全、独特风味的优势以及其功能价值并没有体现出来,本应以放牧为主的草食家畜生产开始舍饲化,消耗大量的粮食,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负担。殊不知,利用粮食饲喂的草食动物,其增重的70%以上为皮下脂肪或内脏,形成了隐性的粮食浪费。因此,应尽快制定草饲畜产品或放牧畜产品的质量标准,推行优质优价,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农牧民,从单一追求家畜数量转变到追求家畜产品质量与效益上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3、发展栽培草地畜牧业 发展栽培草地畜牧业,不仅可以提高畜产品供给能力,有助于化解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保压力和安全风险,也可以实现“人畜分粮”。更重要的是种草还有助于固碳,对我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据估算,通过草地改良和建植多年生栽培草地可以使全国草地生态系统每年多吸收5~8亿吨碳,相当于我国2009~2018十年间年均工业碳排放量的21%~35%。根据水热条件分布,我国适宜进行高质量草地建设的面积约为7.6亿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9.2%。通过免耕补播苜蓿、羊草、冰草、披碱草等优质牧草,改良天然草原,可使草原生产力翻2~3番,同时可使土壤碳储量每年增加2.4~7%,还可增加草原碳汇功能,例如:在温性草原区增加碳汇1.4~2.6亿吨/年、在高寒草地增加碳汇0.1~0.3亿吨/年、在南方草山草坡建植栽培草地可增加碳汇0.2~0.3亿吨/年。 实际上,农田利用中也应该注意生态保护,比如黑土地的保护本质上是有机质的提升,而提升有机质的最好办法就是种草。研究证明,种植苜蓿或苜蓿禾草混播的土地水土流失率只有小麦、玉米的1/5~1/3,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种植苜蓿、白三叶等多年生牧草2~3年后,土壤中氮含量可达200~300公斤/公顷,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对于草原生态保护,也只有在科学利用、合理利用中才能真正做到真实、有效的保护。草原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草地畜牧业是牧区的主导产业,发展高质量草地畜牧业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需要,也是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更是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大实践。 林草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但草资源更是一种农业生产资料,国际上最主要的林下经济是林下草地畜牧业!草就是肉奶,当下应大力挖掘“草原粮库”潜力,支撑我国粮食安全。 因此,建议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基础上,还应加一条:藏粮于草!中国粮食安全的压力还需要“草”来解决,用草来“换”肉奶。 |
上一篇:中国蛋鸡饲料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下一篇:饲料行业发展七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