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在现有的耕地资源短缺条件下,保障人类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有三个:一是减少食物浪费、二是开发海洋资源、三是利用陆地上人类不能直接利(食)用的草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对肉奶有了更多的刚性需求。然而,利用有限的粮食资源来生产肉奶显然会对人类粮食安全造成威胁。那么,第三个举措无疑是保障人类粮食安全的关键途径。在这个举措中,草作为人类难以直接消化利用的植物纤维,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食草动物的饲料来源,换取更多的草饲畜产品,从而满足2050年地球90亿人口对肉奶的需求。 前两期我们谈到,中国农业发展须与国人对食物的需求同步,以“藏粮于草、用草换肉奶”为重点发展方向。那么,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发展草饲畜产品,从而化解我国的粮食安全风险呢? 1、利用草食动物将草转化为肉奶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同时也是多丘陵山地的国家。草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通过草食动物将其转化为肉奶,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改良北方水热条件较好的草原。我国草原面积39.68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26.7%。中国科学院李博院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研究指出,我国易于改造和发挥生产潜力的草原在温带荒漠草原地区约占5%、干草原地区约占25%、草甸草原地区可达50%以上,三者合计约2亿亩。如果将这2亿亩草原改造成稳产、高产的人工或半人工草地,草地生产力可提升2~3倍,饲养家畜的数量可翻2~3番。 图片Δ 呼伦贝尔-补播黄花苜蓿改良天然草地(摄影:杨高文)二是充分利用低产田和边际土地种植优质饲草。我国至少有2.8亿亩边际土地适宜种植苜蓿和混播苜蓿禾草,包括滩涂、不宜种粮的严重污染耕地、弃耕土地等,这些土地如果拿出1/4左右的面积种植苜蓿或混播苜蓿禾草,可满足超过1000万头奶牛对蛋白质的需求。同时,种植苜蓿还可以改良土壤,可增加上述低产田和边际土地肥力,扩充我国优质耕地面积。 三是在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及农牧交错带等地区,建植以苜蓿为主的放牧型栽培草地3亿亩;实施“放牧+舍饲”的草畜一体化工程,可以满足3亿个羊单位在生长季的饲草需求;将南方不适合种粮却适宜长草的10亿亩草山草坡中的1/5,建植成以白三叶为主的放牧型栽培草地,实施新西兰式的高产人工草地放牧生产肉奶工程,这2亿亩栽培草地至少可以养殖1亿个羊单位。 由此可见,实施以上举措,可使我国牛羊肉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2倍,从而减少对猪肉生产的依赖,减轻18亿亩耕地生产饲料粮的压力。 2、推广草地合理放牧技术 虽然我国草原面积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由于长期“重粮轻草”,世界上普遍利用的草地管理技术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放牧是草地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利用方式,也是生产低成本、高效益、高质量畜产品最好的方式。例如:放牧利用1吨牧草可生产30~50公斤肉,而且不需要粮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均表明,草地合理放牧不仅可以获得高质量畜产品,而且也是保持草地物种多样性、维护草地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我国草原管理总体还比较粗放,主要以载畜量为草畜平衡指标。然而,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草地承载力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实现动态化管理。例如:当家畜个体增重达最高生产潜力的60~70%时,单位面积草地畜产品的产量最高,同时畜产品的品质也最优;放牧家畜在草地上采食距离超过1.6公里,家畜采食获取的营养将有50%被行走所消耗;如果超过3.2公里,则一天采食的牧草能量全部由运动消耗殆尽,从而浪费了宝贵的牧草资源。研究还表明,采用限时放牧技术,放牧4小时可获得与放牧12小时等同或更优品质的畜产品,只要放牧后牧草的高度不低于5~8厘米,就有助于草地植被的恢复和再生。这些简单易行的放牧技术,在我国草原管理中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
上一篇:中国蛋鸡饲料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下一篇:饲料行业发展七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