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防非之“网”、擦亮鉴非之“眼” 2018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以下简称“非瘟”)疫情以来,养猪从业者经历了恐惧、慌乱、无奈、持续战斗并不断取得进展的过程。目前,已总结出各种有效措施来预防及清除非洲猪瘟强毒感染,但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毒株的存在,仍是养猪行业的一个巨大威胁。笔者自2019年以来,深入“防非”一线,持续跟踪调查了一些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及“防非”措施,本文从生物安全以及非瘟检测两方面总结了一些猪场的做法与经验,供同行讨论借鉴。 1 通过系统的生物安全措施阻断非洲猪瘟病毒的场内外传播生物安全是为降低病原入侵和传播风险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集成。“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通过外部生物安全措施阻止病毒进场。而病毒一旦突破外防线,进入场内,则需要通过场内生物安全措施把病毒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扩散,再通过临床观察与实验室检测进行早期识别,然后快速清除第一发现点的猪群以及通过检测、排查、清除其他可能发生感染的猪群,从而达到净化非洲猪瘟的目的。 1.1 场外生物安全要点 场外生物安全的目标是“把非洲猪瘟病毒阻挡在围墙之外”,也就是确保进入或靠近猪场的人、车、物、猪等是安全的。 1.1.1 人员:人员进场前一段时间内通常会被要求不能接触各种“风险因素”,然后通过洗澡、更换衣服、隔离等流程才能进场。 1.1.2 物资:进场物资需经过多级消毒、静置处理(熏蒸、烘干或浸泡等),紧急物资可以通过专门消毒管控通道进场。 1.1.3 车辆:车辆一般需要经过一级洗消点初洗、二级洗消点精洗、消毒、烘干和门卫清洗消毒后才能进场或接近猪场。 1.1.4 猪:引进猪和精液是猪场引进病原的最大风险之一,需经过隔离和严格检测,确保安全后才能进场,入场之后需要有专门的隔离单元,方便对猪只进行检测、隔离和驯化。 1.2 场内生物安全要点 场内生物安全的目标是“把非洲猪瘟病毒控制在第一感染点”,也就是通过隔离、阻断、清洁和消毒确保进场的病毒在被发现前不出现大范围扩散。 1.2.1 分区管理:猪场根据工作区分布情况实施分区管理,一般划分为门卫区、人员隔离区、生活区、生产区和环保区等。生产区再以生产单元为单位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比如配怀区、产房区、公猪舍、后备区、保育区和育肥区等。各个区域以实体墙隔断并独立运行。工具、物资和人员等避免交叉,如确需交叉,需要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1.2.2 生产区最适单元格划分:生产区以最适单元格等进行划分,单元格之间避免交叉,如确需交叉,需要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1.2.3 净污道路分开:场区内严格划分净道和污道,车辆按照规定路线行驶。净道污道如有交叉,不同的作业则分时段操作,并在操作前后对道路消毒。 1.2.4 人员流动:后勤人员跨区流动要进行安全处理,比如进舍要洗澡、换工作服和靴(鞋)子,车辆跨区时要对轮胎消毒。员工出入猪舍应按规定淋浴、换工作服和靴子,舍内、舍外、生活区的衣靴不得交叉。 1.2.5 饮水分开:为避免饮水传播病毒,尽量使用深层地下水或者自来水,并避免通槽饮水。 1.2.6 定时巡栏:一线人员每天对猪群巡栏至少两次,对所有出现异常表现的猪采样、检测,做到早检测、早发现。一旦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结合临床表现,确认为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
上一篇:食品「边角料」安全莫「边缘」
下一篇:“无抗养殖”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