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于养猪业来说绝对是难熬的一年! 一季度由于生猪价格的大幅下跌,整个养猪业都深陷亏损囹圄,近期出炉的一季报也显示,在所有的上市猪企中,几乎是清一色的亏损。其中牧原一季度亏损了51.8亿,要知道其2021年全年的盈利也才不过69亿。其他几大巨头中,温氏股份一季度亏了35.98亿、新希望亏了26.22亿、正邦科技亏了23.14亿、天邦股份亏6.65亿……在低迷的行情压力下,无论是规模猪场还是小散养殖户都“举债经营”。但是市场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亏损,小散养猪户多数被迫清退产能,退出养猪市场,而大型规模猪企不但没有清退产能,反而在不断的逆势扩张! 看到这里,很多小散养殖户又要开始炮轰猪企了:小养殖户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都是被规模猪场逼的;是规模猪企抢占了小散户的市场……那么未来10年,规模猪场和小散养殖户到底谁更有生命力?谁可以活得更滋润?小散户真的会消失吗?我们抽丝剥茧地来看下!(注意:这里说的小户是不包括家庭农场的,家庭农场的养殖规模一般在60-80头母猪,年出栏肥猪1000-2000头之间)。 在深入分析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未来养猪将进入一个微利时代!为什么这么说,有两组数据支撑这个观点! 规模场地空栏率达历史新高 养猪将进入微利时代我们知道,由于前两年市场高价的原因,很多规模猪场在2020年和2021年的时候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建场和扩张,本来想着今年投产,但是等到今年准备进猪和投产的时候,猪价处于低谷了,所以规模猪场建好的猪场只能空着,其空栏率也达到了历史最高。 关于这一点,猪好多网也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 1、牧原已建成生猪养殖产能超7000万头,而2022年其出栏目标为5000万头,空栏率约为28%。 2、新希望已建成的母猪产能有166万头,但是其2021年底存栏的能繁母猪只有100万头,母猪空栏率30%。 3、金新农建成生猪产能约250万头,2021年出栏106.89万头,肥猪空栏率超50%。 4、温氏股份竣工产能4600万头,2022年目标出栏1800-2000万头。真实产能只有计划产能的40%左右……养猪人都知道,空栏是对资源的最大浪费,也是拉高平均养殖成本的重要原因。所以规模猪场不会任由其已建好的猪场就这么一直空着,只是在观望,等一个更好的机会! 而据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份牧原的能繁母猪存栏为283万头,后备母猪100万头。温氏股份的能繁母猪母猪存栏100-110万头,新希望、天邦股份的能繁母猪存栏各100万头……各大猪企的产能储备相当充足! 此外,且根据官方最新的数据显示,当下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程度已经达到了60%,即全国60%的生猪出栏量是掌握在规模猪场手里的。也就是说当下规模猪场手里不但有母猪、还有随时可以投产的空余场地,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只要生猪价格反弹至一定盈利水平,大量的规模猪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扩产上量,这样一来,生猪供应就不会再次出现“供不应求”的时候,那么,猪价自然就不具备大涨的基础,养猪也不会再出现之前的“高利”状态,也就说养猪业即将迎来微利时代! 为什么养猪进入微利时代,小户的生存就会更小? 所谓的微利时代,差不多一头猪可以赚100-200元。在这种情况下,年出栏300头肥猪的小型养殖户年利润大概在3-5万左右,不得不说这个利润不如打工挣得多。所以在“微利”背景下,养猪要想赚钱,就得靠规模! 要想靠养猪生活就要朝着家庭农场的规模发展,而家庭农场的养殖规模一般在60-80头母猪,年出栏肥猪1000-2000头之间。我们按照一个家庭农场1500头的年出栏量和150元的利润来算,一年可以实现盈利22.5万,这个收入水平差不多比一对夫妻外出打工要好些,可以保证一个家庭的开支! 所以说在微利时代的背景下,小散养殖户的空间越来越小,现在的小户也只有两个出路:1、退出。2、扩大规模(把养猪当副业,补充家庭收入的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 除了规模上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还有一点,规模猪企也正在碾压小散养殖户! 近几年来,大多数规模猪场都在布局全产业链发展,牧原是产业链做得最长的猪企,其他猪企也几乎全部布局了屠宰赛道,屠宰再往下延伸就是食品。 而布局了屠宰和食品领域的猪企,就相当于有了仓储能力。当猪价低迷的时候猪企可以把自家的猪自己屠宰加工成食品,食品的保质期更长、利润更高,这样一来猪企就可以减少生猪养殖带来的亏损! 说得再直白一些,有了屠宰和食品加工能力的猪企就相当于有了“淡储旺销”的逆周期调节能力,猪价低谷不低谷,对于猪企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小。对于他们来说,“猪周期”在未来的打法,会是期货、现货、冻品、鲜品、食品相叠加的打法,而经过全产业链布局的猪企不再只关注养殖环节的利润,而更在乎全产业链的盈利情况。 这一点绝对是小散养殖户可望不可即的。 所以综合来说,未来微利时代养猪,小散户的生存空间将会更狭窄,其能抓得住的就是“控制成本”!与其说是规模猪场逼退了小散养殖户,不如说是每一个产业向规模化发展的自然规律! |
上一篇:猪企资金链管理形势仍然严峻
下一篇:如何看待生猪生产的“两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