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现代农业,种业是基础。众所周知,我国种业起步晚,用了20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在有些品种、有些领域和有些环节,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其中,结构性失衡问题是我种业发展的主要症结之一:农作物育种相对领先,畜牧业育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以生猪为例,据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介绍,我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事实上,发达国家间都在进行品种交流。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瘦肉型种猪以来,我国已成功实施了本土化选育,保障了近90%的生猪种源供给。但是,规范的系统选育比国外晚了近50年,饲料转化率与发达国家有10%至30%的差距。 毋庸置疑,作为世界上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第一大国,我国的生猪育种水平与此是不匹配的。如果发生极端情况、被限制进口,就会影响我国猪业的发展效率和“菜篮子”的稳定。
“引种—退化—引种”的怪圈该跳出了 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提出了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这是确保种源自主可控、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一个重要行动。 根据统计,我国现存地方猪品种83个,约占世界猪遗传资源的三分之一。我国地方猪种的优点是:肉质味道好、抗病能力强、低投入有产出,但存在肥膘多、瘦肉率低、生长速度慢的缺点。如荣昌猪的生长周期为240天,而国外品种只需要160天就能出栏;丹麦、法国的长白、大白猪种一胎产子率能达到14个以上,而荣昌猪目前平均产仔数仅约11个。 而现代化的生猪养殖产业对猪的要求是:生得多、死得少、长得快、吃得少、产肉多、肉质好、卖价好。这就决定了在优质优价未能完全体现出来时,本土猪种的养殖效益自然低于引入品种。 由于育种工作实际上是根据产业需求不断进行遗传改良、持续提升种猪性能的过程,也就影响了国内生猪育种的发展。进而导致优质地方猪种保护开发力度不够、高性能品种猪依靠进口,重引进、轻选育,使生猪产业陷入“引种—退化—引种”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