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 奶牛热应激控制方面 2021 年研究集中于冷热应激对奶牛生理和行为的影响、奶牛应激评价方法、应激缓解措施及其效果,奶牛福利和温室气体排放也有所报道。余厚默等研究发现奶牛在泌乳后期的喘息时间显著高于其他阶段,温湿度指数64.25 是温湿度指数与喘息时间关系的拐点,且喘息时间对日产奶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侯宇基于牧场13 741 组总反刍时间(TRT)和环境数据的回归分析,认为TRT 下降可以作为奶牛热应激出现的标志,并提出了基于TRT 下降幅度(469、506、534 min/d)的热应激分级方法。陈晓阳等的调研结果表明奶牛场福利设施有利于提高奶牛产奶量或肢蹄健康。倪远之等对规模化奶牛场棚舍氨气排放监测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年均氨排放系数为(13.14±5.17)kg/ 头·年。 3.4.3 粪污处理与利用方面 2021 年对不同粪污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与传统堆肥方法相比,添加生物炭可提高蚯蚓堆肥微生物活性,但抑制了蚯蚓生长;秸秆与生物炭组合处理的蚯蚓堆肥相对较好地提高了堆肥质量(Cao 等)。方晨等通过覆膜工艺降低了固液分离后的固态牛粪贮存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杨增玲等研发了基于云模型和近红外传感器的奶牛养殖粪水多养分现场同步速测系统,为养殖粪水还田利用的科学管控提供了先进手段。 3.4.4 智能化养殖研究进展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非接触式智能感知技术研究领域,国内刘贤等发现胸围、体长、坐骨端宽对体重的直接影响较大,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实现了牛只体重的预测。Wang 等通过U-net 网络对奶牛图像进行分割,再精确标记出奶牛体型测量关键点,并结合双目视觉测距技术估算奶牛体型指标数据。康熙等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对奶牛进行运动特征提取,使用YOLOv4 模型对奶牛运动过程中头部、蹄部、背部、臀部和肩部进行关键点定位,实现对奶牛跛行的自动检测。王少华等利用改进型的YOLOv3 目标检测模型实现对奶牛发情行为的检测。 3.5 乳制品加工研究进展 3.5.1 液态奶产业技术研发方面 牦牛乳营养丰富、绿色无污染等优良特性使其具有开发高品质乳制品的潜力和发展空间。2021 年加大了牦牛乳酸奶、配方奶粉、奶渣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牦牛乳酸奶含有共轭亚油酸、钙等活性物质成分,具有降低胆固醇、调节血糖等方面的健康功能(李双娇等);海拔4 300 m 以上的牦牛奶渣具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氨基酸含量等特点,并且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其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广阔(杨飞艳等);牦牛奶富含18 种氨基酸,相较于牛奶,矿物元素也极为丰富,优化牦牛奶与精油、中药等配方,制作成手工皂,对牦牛奶的综合利用有重要意义(弋凯鸽等)。 3.5.2 奶粉产业技术研发方面 婴幼儿配方奶粉是婴儿除母乳外的主要膳食营养来源,确保其产品质量安全和营养丰富的意义非同凡响。因此,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和有害物质含量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成熟母乳中主要神经节苷酯双唾液酸神经节苷酯GD3 和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GM3 的含量(翁加玉等);建立了一种使用二维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检测婴幼儿奶粉中壬基酚的方法(杨晋青等);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4 种糠醛类化合物含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保存环境温度对奶粉中4 种糠醛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陈同强等)。 3.5.3 干酪产业技术研发方面 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于干酪口感、口味的需求,2021 年国内干酪产业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再制干酪的研发和工艺优化。使用油茶籽油代替传统黄油制成的功能性再制干酪,具有预防冠心病、保护肝脏和心脏、调节免疫等功效(徐杭蓉等);通过高压处理低饱和脂肪酸的再制干酪,可以降低干酪黏度对温度的依赖性,增加了干酪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姜姝等);优化再制干酪的加工参数,发现85℃、静止预热4 min、800 r/min 剪切2.9 min 时,所制得的涂抹型再制干酪口感爽滑、风味柔和、融化性良好(杨宇)。 区别于西方干酪用凝乳酶进行凝乳,中国传统奶酪是靠产酸细菌或者酸性溶液进行凝乳,排出乳清。从锡林郭勒传统奶酪中筛选出了3 株产酸能力强的乳酸乳球菌,制备成复合菌剂进行发酵奶豆腐制作,所得产品与传统奶豆腐相比,产品得率与理化指标均有较好提升(徐伟良等);从云南地区的传统奶酪中,筛选出产香优势菌株植物乳杆菌和胶红酵母,使用这2 株细菌制作出的乳扇,整体香气和感官特性都有所提高(黄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