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病原菌特点针对性选用药物。兽医临床应在明确感染病原菌药敏结果的基础上,选用适宜的、高敏感性的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根据药动/药效学(PK/PD)特点优化给药方案。整合生理、群体药动学和 PK/PD 同步模型研究,明确抗菌药治疗特定病原菌感染的量效关系,调整和优化现有抗菌药物的给药策略。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在开发新型抗菌药日益困难的现状下,合理的联合用药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提高临床疗效,延缓耐药菌的产生和富集。 (二)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1、开发动物专用抗菌药物 在动物体内应用医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包括对化学结构相似药物的耐药性)通过食物链或环境传播给人,从而影响医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威胁人类健康。因而,切断细菌耐药性在人与动物间的联系,开发动物专用抗菌药势在必行。 2、开发细菌耐药性逆转剂 以主要的细菌耐药机制为靶标开发耐药逆转剂,可以增强或保护已有抗菌药物的活性,是控制病原菌耐药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此外,鉴于质粒在细菌耐药性散播所起的重要作用,开发耐药质粒的消除剂也是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细菌质粒的化学治疗主要通过筛选抗菌药物、天然化合物等抑制质粒的复制、接合转移以及利用解离后致死系统编码的相关毒素来消除质粒或阻断质粒的传播。近年来,伴随着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 系统的问世,已有研究应用该技术构建打靶基因的自我转移性传递载体,干扰质粒的复制或阻断质粒的转移,从而控制耐药基因在细菌水平转移。 目前细菌耐药消减技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然而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缺乏相应的产品,有待进一步探索。 3、开发细菌致病力抑制剂 以细菌致病相关因子为靶标开发致病力抑制剂,不仅可有效控制致病性耐药菌感染,而且对其选择压力较小。当前,耐药菌致病力抑制剂主要有细菌毒力抑制剂、群体感应(QS)抑制剂、生物被膜抑制剂等。细菌致病力抑制剂在临床治疗耐药病原菌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仍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4、开发生物制剂——抗菌疫苗和噬菌体 生物制剂噬菌体和抗菌疫苗不仅是控制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遏制抗生素耐药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自 1957 年以来,我国已批准 100 多个兽用细菌疫苗(不包括微生态),主要为常规的家畜家禽用,而大家畜、特种动物、观赏动物、宠物、水禽以及水生动物等用的疫苗非常稀缺。随着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细菌疫苗在治疗耐药病原菌感染等领域展现良好应用前景。 不过,总体来说疫苗对病毒病有比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对细菌病的预防效果较差,对已经发生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效果较差。噬菌体治疗可防治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多种耐药病原菌感染性疾病,此外还可用于抑制耐药质粒的接合转移,从而控制耐药性传播。 然而,现有的证据还不够评价噬菌体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未来需进一步在联合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对耐药菌清除噬菌体效果评价和靶动物安全性及体内噬菌体消减上开展研究。 四、未来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一)平衡抗菌药物的普及和滥用 抗菌药耐药性毋庸置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耐药性的发生发展必然会导致使用抗菌药物成功控制住的感染性疾病再次复发,这对人类健康无疑是重大威胁,亟待全球各国从政治层面给予高度重视。 |
上一篇: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下一篇: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的生物安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