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平衡关系在2022年是否会因奶业产能的过快增长而被打破?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公布的数据,近两年来奶牛养殖高收益的推动下,奶源基地建设加速。2020年公布进入操作流程的建设项目将形成165万头奶牛的产能,加上2020-2021年间进口的52万头种牛转化为实际有效产能,估计2020年和2021年的规模场奶牛存栏将分别达到520万头和580万头;2022年和2023年预计进一步上升至640万头和710万头;而在2025年,这一数据有望达到743万头。随着上游养殖端产能的陆续释放,2022年中国平均原奶产量预计将从上年的7.7万吨/天增至8.6万吨/天,再加上进口乳制品预期继续增长,2022年的总供应量同比增幅大概率将超过10%,需要下游端的牛奶消费增速达到8%甚至10%,牛奶市场供需平衡的局面才能维系下去。 从需求面来看,国内人均乳制品消费约40公斤/年,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上百公斤的年人均消费更不能相比,发展潜力巨大。正是基于这个基本因素,业内普遍看好中国奶业是朝阳产业,总体上升趋势不变,会有20-30年的黄金期。 目前对乳制品消费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新生儿数量逐渐萎缩和老龄化人口迅速增加。2021年全国人口净增加仅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均创历史新低。由于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加上疫情的扰动,2022年新生儿数量还将继续下降,并将出现60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奶业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殆尽,奶粉消费首当其冲,并已经影响到了供应端。以进口为例,2021年婴配粉进口26.16万吨,同比下降22.1%之多,在乳制品进口全面增长的情况下,形成极大的反差。国内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1-11月全国奶粉产量87.05万吨,同比增长仅0.40%,也远低于乳制品生产的整体增速。 另一方面,在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同时,2022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36万人,占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万人,占14.2%。与2020年相比,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增加329万人和992万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我国老年人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钙的摄入不足比例均高于80%,农村老年人营养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将会成为推动乳制品消费的重要动力之一。2019年《中国乳业》杂志社调研结果显示,老年人对乳制品有较高的需求,选取每天喝奶和经常喝奶两个频段作为高频饮奶的标志,在65岁以上消费者中,这一比例高达70%;而对比18-29岁年龄组的青年们,高频饮奶的人群比例仅为39%,相差近一倍。伴随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老年人群体取代了未成年人,成为进一步拉动乳制品消费的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冠疫情及防疫政策影响,消费特别是线下接触性的服务消费,复苏较为缓慢,居民消费意愿整体上也仍低于疫情前水平。自2020年3月疫情整体得到有效控制以来,预期中的补偿性消费从全局看并没有到来,2021年餐饮消费规模尚未恢复到2019年水平就是证明。但另一方面,结构性补偿消费却不鲜见,成为食品领域的最具活力的影响因子之一。例如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的兴起和快速扩张,对实体店形成较强的替代。乳制品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的健康食品,以居家消费为主,疫情对其负面影响并不大;居民在旅游、外出餐饮方面的减少支出,反而会对乳制品形成补偿消费。 |
下一篇:浅谈肉牛养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