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基本特点 “小群体大规模”是我国肉牛牦牛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产业形态,也是保障现阶段我国牛肉供给和从业民生而自然选择的基本产业形式。 肉牛牦牛产业本年度有4个特点: 第一,养殖场(户)的退出数多于新入数,单位场(户)存栏头数的增加维持了存栏头数的基本稳定。规模化以“盈利能力”为度量衡,向理性、适度方向调整。各种病症的发病频度、广度、强度以及持续度,与活牛交易和运输的活跃度以及单场规模扩大的速度和程度高度吻合。 第二,提高母牛的质和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是化解国产牛肉供不应求矛盾的根本,这一产业共识得到活牛交易和牛肉消费两个市场在价格上的逻辑认同。为此本年度围绕扩增“肉牛牦牛产业金字塔”的基座围度、塔体高度以及塔身强度,政策措施、生产经营、金融投资、消费市场四方互动频繁。 第三,消费结构变化和新业态形成以及运输、质保、支付和诚信系统的立体覆盖,促使屠宰加工与销售的产业结构和商业逻辑进行“淘汰性”升级调整。其中,以“共享牛(胴体)资源”、产品即为终端商品、“无库存热、冷、冻预制包鲜到厨房、直接烹饪、开包入口”为标志的新模式,催生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牛肉直销体验厂(店、馆)。这些“直销据点”直接联手育肥业者与消费大小受众,以“万溪漫灌、冲刷浸泡”的态势弥补着屠宰、加工业传统结构缺失的功能。 第四,“微利”和“挑战”成为产业年度关键词。在牛肉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成本的飙升(生产全程、环保、疫病新病多点频发、水涝雪灾、“新冠”防控、牛群迁徙损失等)和进口牛肉的价格挤压,严重压缩了产业收益空间,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可用微利概括。 产业局部链点之上有较多企业和养殖场(户)退出,还有更多企业和养殖场(户)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牛群迁徙损失是指以北、西部产区为起点、以南部产区为终点,同时在北、西部产区之间进行的牛群商业性大流通所造成的损失。该损失包括多次转卖造成的存栏头数虚多以及据此引起的包括政策与投资及其方向在内的各种误判、体重降低和流产、运输和异地环境应激导致的死淘、防治用药量增加、迁徙中传播散布的病原体对其他动物造成的威胁与次生的损失等等。 激发广大养殖场(户)的养牛积极性、激活用好沉睡的设施设备资源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避免牛群迁徙的深层次成本,从此成为产业挑战。 1.2 产区变化 1.2.1 “母牛产业大,则肉牛产业强”、“加工销售能力强,则品牌优势强、拉动产业前端能力强”。各产区普遍沿产业链加大了政策措施的力度、覆盖度、关联度和可持续度。 吉林省因地制宜出台了系列先进政策和措施。其中,不设头数规模门槛的“活牛贷”(以牛贷牛)政策,颠覆了“家财万贯带毛不算”的历史财产观;另一项专门服务于肉牛养殖户的“线上纯信用融资”政策,以“秒批秒贷、随用随批随还”的乡土语言推广,以“极速贷、流水贷”的方式,开创了“雪中送炭、帮小扶弱”、“政银保担一体化”的金融养牛先河。 1.2.2 各产区的交易市场和肉牛经纪人常年处于活跃状态,同时交易市场的数量在养牛优势区域或新生地区有所增加。 市场需求还催生了融兽医医疗保障、肉牛饲养管理和现代通讯等技术手段于一体的新型交易方式。即,新型交易商家将交易平台分解为“两点一线”,依靠技术负责交易全程的质量,甚至继续介入之后的养殖和生产过程,其赢利工具是诚信、技术、给买卖双方节约的交易成本和中介费用等。所设置的“两点”是视需要灵活选定的购牛备运场点和运达目的地的牛缓冲调理场点,“一线”则是买卖双方在线上的无时限交易。 |
上一篇:缺口超200万吨,中国牛肉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