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拐点将至? 在中国,因为散户养殖比例高,猪周期的直径又被拉长不少,一般为3-4年。像本轮猪周期始自2018年,2019年在非洲猪瘟、环保限养以及新冠疫情共同作用下,供给端不足致使猪价飙升,驱动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赚取超额收益。但后续随着市场养殖规模扩大,市场供给增加,猪价逐渐走低。 中国生猪养殖产业链主要有五个环节:饲料、养殖、屠宰、猪肉制品加工以及经销零售。国内生猪养殖企业的上游是饲料行业,下游是屠宰行业。从整体产业链看,呈现上游盈利能力较窄,中下游盈利能力较强格局。 生猪养殖主要在产业链格局的中上游,其平均毛利和净利水平受生猪价格影响很大,呈现波动情况。就现阶段而言,猪价已不在风口之上,业绩层面就显而易见,像“猪王”牧原股份前三季度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58.53%,从2020年同期的209.88亿元缩减至87.04亿元。 当然,行业头部企业都亏损,市场一定会产能淘汰,供给端不足使猪价再升,但真实情况还真言之尚早。 二、2022,展望未来! 如今全球养猪业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2021年各国的日子都不好过,那么放眼全球,2022年的养猪业又会如何呢? 1、有利因素 创新:尽管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每个点都有改进的典范。虽然很多猪场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被迫做出改变,但有许多业务创新和结构改进的例子已经并将使我们的行业长期受益。 人工智能:很多猪场用不同的软件培训、召开会议等。猪舍内的微环境控制,母猪场内的自动化。这些猪场正在快速学习,未来几年将大量增长。 资源整合:当能够找到机会利用共同的观点、能力和资源时,由此产生的协同效应将为每个人创造胜利。无论是以业务收购、学术合作伙伴关系、甚至是生产者之间的合作形式取得成果,意识到我们无法有效地"单打独斗"将在行业中创造真正的价值。 人:人一直是我们行业中最重要的,由于全球新冠疫情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无论如何,这种变化是正向的。作为一个行业,我们将更多资源投入培训、更加关注工作目标、更加关注人才发展和文化。这是一件好事。 2、不利因素 非洲猪瘟疫情:动物疾病是首要考虑因素。随着非洲猪瘟(ASF)在全球爆发,威胁程度已经升级。短短的几年,感悟理念和临床实践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和差距。这在行业供应形势中也发挥了作用。需要坚持不懈地关注生物安全。 劳动力:劳动力挑战比我们的行业本身要广泛得多,但肯定会继续受到影响。2022年,劳动力仍将是限制因素。对工人的竞争非常激烈,这不仅会迫使行业支付更多费用来吸引和留住人才,而且还将改变该行业对未来劳动力的看法。 供需不确定性:有一些结构性驱动因素影响着该行业,很难梳理出哪些是周期性的,哪些可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预”见2022:生猪养殖业能否迎来“暖春”? 可以肯定地说:2022年,去产能仍然是市场的主旋律。所谓的“猪周期”,拐点能否到来?何时到来?以怎样的方式到来?目前在业界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在研究生猪价格的时候,有两个重要指标: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存栏量是考量短期生猪价格走势的重要指标,而能繁母猪存栏量是考量中长期生猪价格走势的重要指标。 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的数据,截止2021年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564万头,达到了年内的峰值,如果不发生重大非正常因素,那么,根据生猪生长周期,对应的生猪出栏高峰为2022年的3~5月份,欢迎关注猪业信息,同时这一时期正是消费淡季,因此,业界普遍看空3~5月份的行情。但预期行情是会对当下的养殖端的生产活动产生一定影响的,养殖场存在提前或延后出栏的可能,因此,有可能并没有预期那么糟糕。 截至10月底,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348万头,超出正常年份保有量的6%。同时,从养殖端盈利水平来看,目前生猪育肥头均利润大约在170元左右,说明养殖端仍有一定利润可赚取。每轮“猪周期”的到来,靠主动去产能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为在市场竞争中,都有排他化的心理,都想将其它人赶走,只留下自己独享市场,最终结果就是将熊市进一步延长。 因此,2022年三、四季度生猪价格能否否极泰来,关键还是要看去产能进程能否加速,如果产能不能加速淘汰,供应将对价格持续形成压制,2022年三、四季度行情难容乐观。反之,在2022年年底则有可能迎来新一波的上涨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