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人间布病流行情况 2015—2019年,全省人间布病发病数分别是76、78、146、156、136人,发病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人间病例呈散发状态。农村养羊户常因与布病阳性羊接触,且缺乏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造成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感染,如:2017年6月,江淮之间地区和县某养羊户一家3人确诊感染;2017年12月,江淮之间地区太湖县某村民布病筛查阳性;2018年4月和8月,江南地区东至县3个村的养羊户中3人感染。从上述情况看,安徽省人畜布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人间布病感染区域广,感染者多从事牛羊等动物饲养、屠宰、兽医、配种等工作,发病区域逐渐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地区扩展。 人间病例数量与牛羊感染抗体监测阳性率相关性人间布病发病数与牛羊布病监测阳性率比较来看,2015—2019年全省人间病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期牛羊布病感染抗体监测阳性亦呈上升趋势,二者呈正相关;从人间布病看,大部分病例均能找到相应的畜间阳性病例,人间病例与阳性病畜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3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 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安徽省为二类地区,禁止免疫接种,应采取以监测净化为主的防控策略。省、市、县的防控重点多集中于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对布病的防控重视程度较低,投入极少,致使布病监测净化等措施难以落实。此前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六安市裕安区连续3年开展布病区域净化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8年农业农村部兽医局在宿州市、阜阳市下拨经费开展净化试点,工作仅开展1年,由于缺少后续经费保障,成效难以保障。省级多年来未安排专项经费,省级区域净化一直无法开展。 3.2 基层动物防疫力量弱,牛羊调运监管存在漏洞 近年来,特别是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前,在各地动物疫情形势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加上国家机构改革大环境和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动物防疫体系尤其是基层防疫体系不仅没有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而加强,反而出现职能淡化、力量弱化问题,许多乡镇畜牧兽医站多年不进人,部分市、县甚至已撤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如六安市裕安区(县级)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只有3人,且年龄偏大(50岁以上);乡村防疫队伍更是人员待遇低、任务重、监管服务能力跟不上。安徽省肉牛养殖以从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地购进架子牛短期育肥为主,肉羊养殖以从周边山东、河南等省份购买羔羊进行育肥的情况较多,上述地区均为布病一类地区,布病传入风险极大。近年来,由于肉牛、肉羊养殖效益较好,活牛羊跨区调运频繁,养殖场户引种不申报、回来不报检,导致大量布病高风险区牛羊向安徽省转移。 3.3 畜间布病流行状况底数不清 一是布病监测力度不足。省市农牧部门每年都制定下发包括布鲁氏菌病的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但是工作开展不平衡,小规模养殖场户及散养户监测比例偏低,少数地方没有按计划开展监测工作,常常是人发病确诊后追溯到所饲养的牛羊为布病阳性。二是存在瞒报布病情况。在发生疫情或者监测到阳性时,部分牛羊养殖场户不上报,私下处理,病畜任意流动时有发生,移动控制难度大。省级主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畜间布病流行情况。三是存在私自实施布病免疫情况。有部分奶牛养殖场户,自行开展布病免疫,但未在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现有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测方法无法区别免疫抗体和感染抗体,存在免疫干扰的问题。因此,对于抽检结果为阳性的养殖场户,无法准确判定发病情况,无法准确实施监测、扑杀、净化的技术路线,给布病净化工作增添难度。 3.4 饲养方式落后,防疫意识淡薄 2020年,全省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牛场数量占全省养牛场户总数1.26%,年出栏100只以上规模羊场数量仅占全省养羊场户总数1.73%。可见,安徽省肉牛羊养殖仍然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部分养殖场户的圈舍和生活区没有有效隔离,饲养方式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由于全省总体发病率较低,广大养殖户以及从事屠宰、加工、乡村兽医等相关人员普遍对布病危害性认识不足,大部分养殖场户在引种、场内生物安全防护方面存在很大漏洞,在从事喂养、接生等高危行为时,采取“穿工作服” “戴手套”“换鞋”等个人防护措施的比例很低,甚至对接产、流产物徒手操作,从而造成病原的传播和感染。 |
下一篇:洪涝灾害后的动物疫病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