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畜痘病中,绵羊痘是最严重的一种,是由于感染痘病毒而发生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病羊皮肤和黏膜上存在特异的痘疹。该病具有高发病率,可快速传播,大面积流行。该病会导致病羊采食减少,膘情较差,饲养成本增加,妊娠母羊容易发生流产,影响养羊效益,应加强检疫和防控。 一、流行病学 绵羊痘是全世界养羊国家都能够发生的一种疾病,在羊群中会从少到多不断扩散。自然感染时,只有绵羊会感染发病,其中细毛羊的易感性要高于粗毛羊。发生比较严重的疫情时,羔羊非常敏感,且发病率高,症状也相对较重。不同羊个体具有不同的抵抗力,具有不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病羊和带毒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经由呼吸道传播、感染。另外,饲养人员、垫料、草料、用具等都是该病的重要传播媒介。该病在产羔季节最容易发生,且羔羊期的死亡率最高,妊娠期母羊通常会发生流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一般来说,通常在冬末春初容易发病,且气候寒冷、缺乏饲料、管理不当、营养不足,都能够诱发该病。 二、 临床症状 该病一般具有6~8天的潜伏期,病羊表现出体温升高,呼吸即可,脉搏增数,结膜潮红、肿胀,有黏液性鼻液流出,经过1—4天开始出现痘疹,这是该病的典型症状。通常是在毛少或者无毛部位出现痘疹,如眼睑、鼻部、嘴唇、腋下、尾根、乳房以及母羊阴唇、公羊阴鞘等处。 开始时是红斑,经过1-2天变成球状丘疹,在皮肤表面突出,用手指按压能够褪色,并逐渐变成水疱,里面存在黄色的清亮液体,且中央往往会发生下陷,如同脐状。水疱在2~3天之后会变成脓疱,如果没有出现继发感染,会在几天内不断干燥形成棕色痂皮,其下面会生长新的上皮组织,并逐渐愈合,病程一般持续2—3周。 部分病羊不会表现出典型症状或者经过,例如,“顿挫型绵羊痘”只会使病羊出现体温升高和黏膜卡他症状,不会形成或者只形成少量痘疹,或者形成硬结状的痘疹,且经过几天就会逐渐干燥,并发生脱落,无法形成水疱和脓疱,也叫做“石痘”;还有一种会导致病羊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痘疱内发生出血,脓疱彼此融合形成大的脓疱,或者伴有皮肤坏死,甚至出现坏疽,形成溃疡,这类病羊往往会由于发生败血症或者脓毒败血症而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20%—50%。 三、宰后剖检 典型病变是病死羊的咽喉、肺脏、气管以及第四胃等处出现痘疹。在嘴唇、胃肠、食道等黏膜上出现不同大小的痘疹,呈灰白色的扁平状,其中部分表面会发生破溃而出现糜烂以及形成溃疡,尤其是唇黏膜和胃黏膜表面病变更加明显。但气管黏膜以及其他实质器官,如肾脏、心脏等黏膜或者包膜下,会形成灰白色的半球形或者扁平状结节,特别是肺脏发生的病变类似于腺瘤,通常是在肺脏表面发生,切面质地均匀,性状相同,但质地坚硬,且数量不同。有时在这类病灶的周围存在充血和水肿等。 四、治疗及防控措施 1、疫情处理。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严格限制病羊出户或者出村,不允许上市交易,避免病羊流出。同时,要对羊舍进行整体消毒,并将疑似污染物(如羊粪、垫料等)清理干净,且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病羊污染的水槽、用具以及其他污染物,常进行暴晒或者喷洒2.5%氢氧化钠进行消毒,还要注意对棚舍外部环境进行喷洒消毒。如果病羊症状严重或者发生发生死亡,要及时进行扑杀、深埋,严格采取无害化处理。 2、对症治疗。病羊症状较轻时,可采取对症用抗菌消炎药的方式治疗。例如,每只病羊可肌肉注射320万IU青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l周,或者直到康复。病羊症状较重时,可破溃的表皮使用消毒碘进行严格消毒,接着在破溃的溃疡面上喷洒冰硼散,连续使用3~4天,直到潰疡面结痂。同时,还要采取治疗,如果发生心衰时可配合使用毒毛旋花子甙,能够减轻心衰症状。 3、加强饲养管理。羊舍要选择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建设,经常清扫,确保环境卫生良好。定期进行消毒,通常使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喷洒污染的场地,经过10~15 min即可杀死病毒,也可使用10%的苛性钠溶液,经过30 min也能够将病毒杀灭。在圈门等羊频繁出入的地方,要铺垫2—3 cm厚的生石灰。羊要加强保暖,且确保每只羊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春冬季节,要注意供给充足的青绿饲料,并适当进行补饲,确保羊摄取全面营养,提高机体抵御寒冷以及抗病力。 4、预防接种。羊群每年定期接种绵羊痘活疫苗,也就是羊痘鸡胚化弱毒羊体反应活疫苗,羔羊、成年绵羊、瘦弱羊以及妊娠母羊都可使用,且山羊也可使用。羊一般在接种4-6天会形成良好的免疫力,能够持续1年保护。注射剂量要按照说明书使用,一般不同大小的绵羊都可在股内侧或者尾内侧皮内注射o.5 mL。小于3月龄的哺乳羔羊,可在断乳后进行1次加强免疫。注射疫苗后,一般经过5~8天即可在注射部位出现豌豆大小至核桃大小的硬结肿胀,但经过l—2周就会消失。由于该疫苗是一种活苗,要注意避免受热和散毒,余下的疫苗以及空瓶禁止随意丢弃,必须进行加热或者消毒灭菌才能够扔弃。 |
上一篇:牛蓝舌病的诊断和防治
下一篇:牛创伤性网胃炎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