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饲料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施多年来,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还不能全面、专业化地指导和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重庆市饲料工业协会会长孟怀旺告诉记者,行业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当前,饲料工业面临诸多挑战。目前饲料行业因为国标、行标覆盖有限,企业标准又参差不齐,行政部门管理一些产品的检测方法漏洞太多,产品不规范,这是我国饲料行业的现状。但国标行标强调的是基础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不可能全面覆盖饲料行业所有细分方向。 “饲料行业相关标准缺失问题比较突出,部分标准修订不及时,标准之间存在衔接问题,甚至出现矛盾问题。”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李俊告诉记者,《饲料原料目录》和《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大部分原料和添加剂没有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缺失问题尤为突出。部分标准修订不及时的问题,比如,米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饲料原料,而GB10371-89《饲料用米糠》至今没有修订。 来自全国畜牧总站的一份数据显示,目前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分别有624种和449种进入产品目录,有现行标准分别为77项和107项,有在研标准项目分别为52项和27项,也就意味着饲料原料标准缺口数495项,饲料添加剂缺口数315项,缺口率79.3%和70.2%。 针对标准之间存在衔接问题,甚至存在矛盾的问题,李俊向记者举例,GB1353-2018《玉米》、GB/T6435-2014《饲料中水分的测定》、GB/T10362-2008《粮油检验玉米水分测定》、GB/T17890-2008《饲料用玉米》、GB/T20264-2006《食、油料水分两次烘干测定法》等标准都涉及到玉米中的水分检测方法问题,玉米收储、玉米贸易等环节中所采用的检测方法有所不同,不利于公平交易。再比如,尽管2010年对2002年发布的GB/T18823《饲料检测结果判定的允许误差》进行了修订,但仍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一是仪器设备及检测技术在进步;二是相关检测方法标准在更新;三是行业检测水平在提升;四是测定项目不断增加,比如,饲料中禁用物质和兽药等。 对于饲料卫生国家标准里的真菌毒素,目前的国标仅包括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T-2毒素、伏马毒素等6种,但目前已查明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霉菌毒素对我国畜禽生产繁殖性能的影响自不待言,可是现有的检测方法却千差万别。 湖南省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黄勇告诉记者,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显得力不从心。目前通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法、液相法等,企业更多地会采用酶联法,但酶联法稳定性不好,最靠谱的是液相法,但因为成本高、耗时长,企业不愿检。所以,不少企业就直接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成本低、耗时短,但结果一样不靠谱,这样对实际生产就没有指导意义。如此,就会对饲料产品产生影响,以致影响动物食物链安全。 为什么饲料国标行标的制定滞后于饲料行业的发展?柏凡告诉记者,饲料国标行标没能更为广泛覆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支撑,二是侧重基本保障而非全面保障。比如饲料添加剂,如今市场上是大量的混合型饲料添加剂,国家只是制定单一添加剂产品标准以保障基本需求,其他的就需要市场、行业自己去填补,而且国标、行标制定程序复杂,受多种因素制约。 虽然国标、行标没能完全满足需要,我国饲企也有大量的企业标准作为补充。对此,孟怀旺告诉记者,政府推行“放管服”,企业标准自由度得到发挥,但企标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 他认为,大量的企标局限表现在:一是区域不平衡。发达地区或者是技术力量比较强的厂家可能做的企标又偏高,因为其采用的检测方法及设备先进,其他地方无法实现;二是质量参差不齐。比如说黄芪多糖20年前国家标准只有一个就测单糖的含量,可以反映出黄芪多糖单糖总量是多少,但这种检测方法的前提是假设厂家都有良心。而实际上是,不良厂家在其中掺杂葡萄糖,测出来含糖量也是达标的,所以黄芪多糖的价格从几块钱到几百块钱一公斤的都有,这就是问题所在。 与孟怀旺持相同的看法,柏凡认为,就是因为企业标准各自的立场不一,有些标准不完善,有些标准不科学,所以行业呼唤建立高质量团标。 可是,据了解,我国既有的饲料工业团标100多项,有20多个社会组织制定,何以不能适应行业的创新发展? |
上一篇:我国饲料行业将形成新的双巨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