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化学分析法 7.1.1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分析鉴定中常用的方法,快速简便,但该方法灵敏度低,对目标化合物不能分离定量,准确性较差,在低浓度水平的复杂基质中,检测结果假阳性概率高。以往研究报道仅限于水样的检测,且仅用于孔雀石绿原料药等的测定,检测限为0.5~1μg/L。Safarik等曾用普通分光光度法检测水样中孔雀石绿含量。 近几年也有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检测的相关报道。林谦等用乙腈溶解孔雀石绿固体,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的含量。试验证明孔雀石绿的最佳吸收波长为619nm,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2μg/mL,回收率可达到93.6%~99.0%。黄宝美等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鱼体中孔雀石绿残留量进行了测定。试验证明最佳吸收波长617.4nm,最低检出限为0.1m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6%~99%。 虽然分光光度法简便、快速、准确,回收率高,成本低,但由于该方法灵敏度较差,无法有效监控禁用药物孔雀石绿的使用,不适用于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残留的检测。 7.1.2 薄层色谱(TLC) TLC也是理化分析中较常见的方法之一,已有几十年的应用历史。该法采用层析分离原理,利用目标化合物的荧光特性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该法分离孔雀石绿灵敏度较低,定量误差范围大,同时还要求被检样液中的目标化合物浓度高。该方法主要用于孔雀石绿药物的鉴定和具有高残留量基质中孔雀石绿的定性测定,不适于动物源性食品中孔雀石绿残留量的检测要求。Edelhaeuser等曾用TLC检测孔雀石绿,在硅胶薄层板上涂荧光指示剂,用于样品检测。该法虽然简便快速,但不能同时检测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与HPLC相比,TLC灵敏度较低,一般只做定性分析,很少用于残留检测。 7.1.3共振瑞利散射法 共振瑞利散射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待测物与配体缔合后,生成的缔合物因疏水作用聚集形成纳米粒子,能产生强烈的共振散射,从而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范翔等研究发现,在硫酸介质中,孔雀石绿与磷钼酸根阴离子形成离子缔合物而产生共振瑞利散射,建立了以磷钼酸根阴离子为载体,共振瑞利散射测定痕量孔雀石绿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8~5.0μg/mL,检出限为55ng/mL,水样和水产品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8.7%~106.5%和87.4%~95.5%。范翔等还发现,在弱酸性介质中,孔雀石绿与I3-形成离子缔合物,并进一步聚集成纳米粒子,在波长468nm处,激发产生强烈的共振瑞利散射。据此建立了I3-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孔雀石绿。在0.012~0.9μg/L范围内,共振光强度与孔雀石绿的含量呈线性关系,建立了共振瑞利法测定孔雀石绿的新方法,检出限为.36g/L,样品添加回收率在87.0%~99.6%。 喻丽红等研究发现孔雀石绿与磷钼酸根阴离子在硫酸介质中形成离子缔合物而产生共振瑞利散射,在pH4.4的HCl-NaAc缓冲介质中,孔雀石绿以及钨酸盐溶液自身的共振瑞利散射均十分微弱,但是当孔雀石绿染料阳离子与钨酸根形成缔合物时,共振瑞利散射急剧增强,并出现新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其共振瑞利散射峰分别位于339nm、451nm和591nm处,其中最大散射波长在339nm处。孔雀石绿浓度在0.06~2.8μg/mL范围与散射增强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18.1ng/mL。 共振瑞利散射法分析速度快,仪器设备简单,分析成本低,回收率高,样品添加回收率为87.0%~99.6%,相关报道最低检出限虽然可达到3.6μg/L,但相对LC-MS/MS,其灵敏度相对较低,且该方法不能用于测定无色孔雀石绿的残留,因此也不适用于日常对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的监控。 7.1.4 Na+-Ti(SO4)2法 该方法为普通的化学方法,主要基于孔雀石绿的本身特有的化学性质来检测孔雀石绿。其工作原理是鉴于孔雀石绿与硫酸钛在浓硫酸存在的情况下能发生特异性结合,且其他物质不能与硫酸钛结合,在Na+存在下孔雀石绿能与硫酸钛的结合物发生沉淀,从而通过1∶1的比例间接计算出结果。钱科蕾等首次建立了用Na+-Ti(SO4)=法检测鲫组织中孔雀石绿残留的方法。将孔雀石绿溶于浓硫酸显黄色,稀释后显暗黄色,用Ti(SO4)2使其褪色,加入Na+变为白色沉淀,依据沉淀量对孔雀石绿残留进行定量测量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试验条件。结果显示,pH为7.4,硫酸钛和氯化钠的浓度均为2.0mol/L时,可有效地检测孔雀石绿残留。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0.01mg/kg,在鲫肌肉和肝脏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6.63%~91.31%和76.63%~78.0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21%~2.19%和3.93%~1.86%。该方法具有试验成本低、操作简单、快速等优点,但仅适用于检测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残留,无法检测其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不适用于对孔雀石绿的日常监控。 |
下一篇:肉鸡食品中妥曲珠利制剂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