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监测

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的检测——副溶血性弧菌

日期:10-23 作者:曲志娜 赵思俊等- 小 + 大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盐分含量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该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在海水中可存活47d。临床上以急性发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在夏秋季节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该病多发生在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时。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

1 病原学特征

副溶血性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为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随培养基不同菌体形态差异较大,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两极浓染。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运动活泼。无芽孢、无荚膜。该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氯化钠即能生长。氯化钠最适浓度为35g/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在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在35g/L氯化钠琼脂平板上呈蔓延生长,菌落边缘不整齐,凸起、光滑湿润,不透明;在副溶血性弧菌专用选择培养基上形成1~2.5mm、稍隆起、浑浊、无黏性、绿色的菌落;在羊血琼脂平板上,形成2~3mm、圆形、隆起、湿润、灰白色的菌落,某些菌株可形成β溶血或α溶血;在TCBS琼脂上不发酵蔗糖,菌落绿色。

该菌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生长所需pH为7.0~9.5,最适pH为7.7。最适宜的温度为30~37℃,该菌对酸较敏感,当pH在6以下时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1~3min即死亡。利用甘露醇产酸,可使甘露醇盐培养基变为黄色。该菌的致病性与其溶血程度是平行的。赖氨酸脱羧酶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嗜钠离子,可在含7.5%氯化钠的培养基上生长。在3%~3.5%盐水中繁殖迅速,每8~9min为一个生长周期,在低于0.5%或高于8%盐水中停止生长。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50℃经20min、65℃经5min或80℃经1min即可被杀死。该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

该菌具有O、H及K抗原。O抗原分12个型,K抗原约有59个型。

2 致病性

该菌的致病株绝大多数能裂解人、兔等红细胞,因此可用溶血反应区分致病株与非致病株,此称为神奈川试验。该菌具有溶血性归因于其能产生溶血毒素,该毒素名为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属于穿孔毒素,为不含糖或脂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32000~44000,与霍乱弧菌非O1群及拟态弧菌产生的TDH大致相同。TDH家兔肠袢结扎试验阳性,但致病性不如霍乱肠毒素及大肠杆菌肠毒素。另外,在神奈川试验阴性的菌株中,还发现一种不耐热的毒素磷酸酯酶A2,也被认为是该菌的毒力因子。

吞服10万个以上活菌即可发病,个别可呈败血症表现。该菌有侵袭作用,其产生的TDH和相对耐热直接溶血素(TRH)的抗原性和免疫性相似,皆有溶血活性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致肠袢肿胀、充血和肠液潴留,引起腹泻。TDH对心脏有特异毒性,可引起心房纤维性颤动、期前收缩或心肌损害。

3 流行病学特征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极广,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发病期多在5—11月,以7—9月为高峰期。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和日本发病率最高。由于气温能影响海产品及被污染食物的细菌繁殖,故在气温较高的沿海及海岛地区发病率较高,常呈暴发流行。各年龄均可发病,最幼为2个月大,最大的年龄为81岁,其中以青壮年居多。在我国近海的河中淡水鱼也有较高的带菌率。我国华东地区沿岸海水中的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除了水产品以外,畜禽肉、咸菜、咸蛋等都被发现有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上一篇:动物源性食品中细菌的检测——弯曲杆菌

下一篇:动物源性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及污染物的检测——孔雀石绿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