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分离培养 为了排除分枝杆菌以外的微生物,将上述离心沉淀物用5mL灭菌生理盐水重悬沉淀,取1份悬液加2份草酸或5%氢氧化钠混合,室温放置5~10min,上清液小心倒入装有小玻璃珠带螺旋帽的小瓶或小管内,37℃放置15min,3000~4000g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沉淀,再次离心。取少许沉淀物接种在培养基斜面上,每份病料接4~6管,管口封严,置37℃培养,每2~3d观察一次,2周以后每周观察一次,至8周后无菌落生长即可报告为阴性。常用的培养基有罗杰二氏(Lowenstein-Jensen)培养基(内含蛋黄、甘油、马铃薯、无机盐及孔雀绿等)、改良罗杰二氏培养基、丙酮酸培养基和小川培养基。培养阳性时,需进行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鉴定。 分枝杆菌在添加特殊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但生长缓慢,特别是初代培养,一般需10~30d才能看到菌落。菌落粗糙、隆起、不透明、边缘不整齐,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在液体培养基中,菌体因含类脂而具疏水性,形成浮于液面有皱褶的菌膜。 结核分枝杆菌可合成烟酸和还原硝酸盐,牛分枝杆菌无此特性;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触酶试验阳性,但耐热触酶试验阴性;而禽分枝杆菌两种试验均为阳性。各型分枝杆菌均不发酵糖类。 4.3 动物接种 以30mL鲜乳样品离心(3000r/min)15min,然后先收集上层乳脂,再收集数毫升底部的乳样及其沉渣混合物。取这些混合物3mL,按照300~350g/只的剂量,鼠蹊部皮下注射健康豚鼠2只。再取上层乳脂,用少许无菌水稀释,按照上述同样剂量,鼠蹊部皮下注射豚鼠2只。3~4周后,如果注入的材料中含结核分枝杆菌数量较多,可见接种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试验豚鼠采食量减少,体重减轻,不久死亡;如果注入的菌数不多,则症状常不显著,如果8周以上仍未死亡,将豚鼠杀死剖检。为及早得到结果,也可以在注射3~4周后,对试验豚鼠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先将豚鼠腹部的毛剃掉,然后皮内接种结核菌素0.1mL。阳性者在24~28h后在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硬块,表明已经感染,可进行剖检。 剖检可见在接种部位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内部充满干酪样物,脾、肝等处常有无数微小的结核病变,取淋巴结内的干酪样物或者病变部位的结节抹片染色镜检,可有结核分枝杆菌检出。 4.4 变态反应 采用结核菌素试验(国际贸易指定试验)。结核菌素试验是测定牛结核病的标准方法,即皮内注射牛结核菌素纯化蛋白衍生物(PPD),并在3d后测量注射部位肿胀的程度。一般在颈的中部进行,但在特殊情况下,可在尾根处进行。对于结核菌素,颈部皮肤要比尾根处更敏感。 结核菌素效力必须用生物学方法测定,将这种方法与标准结核菌素比较作为依据,并用国际单位(IU)来表示。在许多国家,牛结核菌素保证每头牛剂量达2000IU(±25%),方可被认为效力可靠。对于过敏性较差的牛,需要用高剂量的牛结核菌素,在扑灭牛结核病运动中,则推荐使用剂量为5000IU,每次注射量不超过0.2mL。 皮内注射对比试验,注射的结核菌素量不应少于2000IU。两次注射的位置间隔为12~15cm。 幼龄动物颈部一侧没有足够的地方分开注射,故在颈部不同侧面注射,而且注射均在颈中1/3相对应的部位。 结核菌素试验的操作程序: (1)注射技术必须正确,注射部位必须剪毛和消毒。剪毛区的皮皱厚度用卡尺测量。用一短针头且斜边向外装有结核菌素的刻度注射器,倾斜插入皮内深处,然后注入结核菌素。注射正确的话,在注射部位可摸到像豌豆大小的肿胀。注射后72h,测量每一个注射部位皮皱的厚度。注射前和试验结果测量应由同一个人完成。 (2)结果解释判定 单项皮内注射试验(只注射牛结核菌素),如果只观察到局限性肿胀,增厚不超过2mm,而且没有临床症状,例如扩散或延展性水肿、渗出、坏死、该区内淋巴管或淋巴结的疼痛或发炎,就可认定反应为阴性。如果有上述临床症状,或者皮皱厚度增加超过2mm而小于4mm,可认为反应为阳性。此外,在牛分枝杆菌感染群中,有任何明显的、可见的肿胀都认为是阳性。有时需要更加严格的判定,尤其在高度危险群或接触的动物。对单项皮内注射试验未得出结果的动物,应在间隔42d后另外进行试验。第二次试验结果不是阴性的动物应视为阳性。皮内注射试验阳性的动物可做皮内注射对照试验。 |
下一篇:动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