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业篇

河南省天然草地主要模式及利用现状与对策

日期:09-05 作者:张国启- 小 + 大

天然草地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为草食动物提供饲草资源,而且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人均肉类、禽蛋占有量都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成为必然趋势,开发我省天然草地资源,是促进草牧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河南天然草地资源概况

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北西南三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地跨我国地理和气候南北分界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近1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2.9℃~16.5℃,年平均降水量为464.2~1193.2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05.9~2230.7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08.7~290.2天,为多种优良牧草和草食家畜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据2018年河南省草地资源清查,河南天然草地总面积52.24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豫北山地、豫西山地、淮南山地和黄河滩区。其中,15公顷以上连片草地5344块42.63万公顷,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81.6%。年鲜草产量为305.89万吨(折合干草102.40万吨),理论载畜量136.4万羊单位,可为草食家畜提供充足的饲草料来源,具有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巨大潜力。

二、河南天然草地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1.河南草地资源的优势。

(1)水热资源丰富。河南地处暖温带地区,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全省无霜期长,适宜天然牧草生长。全省草地植被盖度一般都在75%~90%,再生能力强,可多次刈割;鲜草产量一般在10000千克/公顷以上,部分地区鲜草产量达20000千克/公顷,草地生产力高。部分草地通过改良可在冬季均呈青绿状态,供家畜全年放牧饲养。草地载畜能力可保持10~15个羊单位/公顷,特别适合于饲养优质半细毛羊、肉羊及高档肉牛。

(2)饲草资源丰富。河南野生牧草共有151科、624属、1406种。其中,有959种是全省天然草地的建群种、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也是草地畜牧业的主要饲草资源。河南野生植物饲用价值较大,可饲用牧草占的比重大,种类复杂多样,品质较好。禾本科有狗牙根、狗尾草、披碱草、白草、假俭草等。豆科有胡枝子、白三叶、野豌豆、鸡眼草、山蚂蝗等。这些牧草营养价值高,各种家畜喜食,利用率均在70%以上。本科、豆科、菊科所含有毒有害植物共10种植物,所占比例较低。

(3)产业基础好。河南属传统农区,历史上有饲养牛、羊等家畜的传统,传统家庭养殖形成历史悠久,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此外,河南省还拥有槐山羊、伏牛白山羊、太行黑山羊、河南奶山羊和南阳黄牛、泌阳驴等地方优良品种,耐粗饲、生长速度快,特别适宜散养。

(4)生态灾害少。河南草地既没有传统牧区沙化、超载等问题,也没有南方草地溶岩、石漠化等地质灾害。一年四季基本上无雪灾、旱灾、风灾、虫害较少,鼠害较轻,发展草地畜牧业风险小,草地生态系统较为稳定。

(5)发展潜力大。河南草地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草地轻度利用和未利用面积49.3万公顷,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94.4%。如果将这些面积的2/3加以合理利用,每年可新增干草产量64.4万吨,满足82万只标准羊单位全年的饲草供应,每年可新增经济效益7.87亿元,同时合理利用可以实现草畜平衡,促进天然草地的良性发展。

2.河南草地资源的不足。

(1)草地营养品质低且不平衡。虽然河南草地的天然牧草种类繁多,但大部分牧草茎秆粗硬,粗纤维含量高,粗蛋白含量却较低。多数禾本科牧草一旦抽穗,便迅速老化,适口性很差,牲畜不愿采食,失去饲用价值。一般来说,草甸类草地的粗蛋白含量比草丛和灌草丛类草地高1倍左右,而粗纤维含量则仅相当于草丛和灌草丛类的60%左右。作为河南天然草地主体的草丛和灌草丛草地不仅干物质产量低,而且营养品质较差,限制了其利用价值。

(2)草地零星分散且利用难度大。河南草地多集中分布于山高路远和人烟稀少的深山区,农牧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条件较差。放牧条件下,适宜各种家畜的饮水半径和地形是影响草地利用的重要因素。我省草地以草山、草坡为主,利用难度达,利用形式单一,未形成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

上一篇:限制苜蓿稳产高产的10个关键因素

下一篇:草食畜牧业与饲草产业结出协同发展之果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