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的努力,我国生猪产能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稳价格关键在稳产能,稳产能关键在稳信心,稳信心前提是稳政策。各地在基础政策上不能搞“急转弯”,要把行之有效的长期性政策上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性政策,在养殖户迫切需要的基础性公共服务方面有所作为。 猪肉价格便宜了。7月份第四周,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同比下降52%。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针对当前供需变化,要遵循经济规律,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笔者认为,稳价格关键在稳产能,稳产能关键在稳信心,稳信心前提是稳政策。所谓稳政策,就是要稳定长效性支持政策,用地、环评、金融等基础政策切勿“翻烧饼”“急转弯”。只有让养殖场户对政策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使其根据市场变化来决策。 生猪产业具有特殊性和外部性,如果没有稳定的长效性支持政策,很多地方会出现只愿吃肉不愿养猪的情况。对地方政府来说,养猪不仅会带来环保压力,又没有税收增益,对增加就业帮助也有限;对一些银行来说,贷款给养猪场性价比较低,活体畜禽难以作为抵押物;对一些发达地区来说,养猪不仅要占用大量土地,说起来一点也不“高大上”,不能凸显地方产业的层次。这些观念和尴尬现实制约着生猪产业发展。对此,必须用长效性支持政策来去除弊病,形成养猪场户稳定的政策预期。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国生猪产能已从一度严重滑坡的状态,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养殖利润不断下降,到今年6月份,养殖场户陷入了亏损。对此,多部门采取冻肉收储等举措,释放出关怀养殖场户的政策信号。7月份以来,猪价基本稳定在成本线附近。预计未来一段时期,猪肉供需总体平衡,养猪能够回到正常利润水平,但难回到高利润时代。 分析生猪产业问题,不妨先从扶持政策角度总结本轮产能恢复经验。要看到,各部门各地区出台系列支持生猪生产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产能和价格均实现预期目标。不过,短期性政策多,长期性政策少,养殖场户普遍期待把现有政策制度化。长效性政策是产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不同于生猪产能调控或猪肉储备调控,其本身不直接干预价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因此,各地在基础政策上不能搞“急转弯”,要把行之有效的长期性政策上升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性政策,并不断稳定和优化,在养殖户迫切需要的基础性公共服务方面有所作为。 此外,还需从养殖行业角度总结此前产能下滑教训。我国居民猪肉消费量年度间基本稳定,价格波动主要原因是产量波动。据测算,产量每波动1%,价格会波动6%至7%。而产量波动的症结还是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弱,市场主体预期与现实情况出现偏差。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不高,动物防疫水平还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和疫情突袭,养猪场户容易追涨杀跌,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的问题突出。 从整体和长远看,产能下滑和恢复的转折,离不开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效性支持政策服务于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缓解猪周期的钥匙也是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发展规模养殖的同时,帮扶中小场户提升养殖水平和决策能力。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引导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鼓励就近就地屠宰,实现产销顺畅衔接。 |
上一篇:非瘟3年,中国猪业格局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