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5月,我的小马驹断奶了,能卖三四万元。”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瓦切镇牧民泽旺罗日对未来生活满怀期待,“自从2013年到马场做管理员,每月还有3000元的稳定工资收入。” 一年几万元的收入,对于泽旺罗日这样的贫困牧民来说,“我们很知足。” 近年来,红原县通过发展马场,并对马匹进行品种改良,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牧民致富。 脱贫门路——马种改良,一匹马价值翻20倍 见到泽旺罗日时,他正在西藏藏骏马业发展有限公司红原基地的马房做着喂食、清洁等日常工作。 基地的左右两边,分别母马和公马的马房。走进马房的人,想必都会被里面的高头大马所吸引。“这匹‘112’红马是从纯正新西兰血统,价值180万元;那匹‘23’黑马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价值160万元。”马场场长曾勇介绍,“我们红原县是阿坝州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之一,历来就有赛马的传统。这两匹都是在赛马大赛上得过冠军的,当地牧民很认可,和它们配种后繁育出来的半血马一匹能卖到四五万元。” 花高价从国外买来种马,再与本地河曲马进行杂交,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内蒙古、新疆等地的马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品种改良,赛马时,一些种质的河曲马根本比不过。”藏骏马业副总经理常麦充满担忧,这也正是他在外闯荡多年,如今返乡创业的原因。“人家从几千公里以外拉来的马卖几万元一匹,还很畅销,而本地马卖2000元一匹,也没人要。” “当地养马百姓生计堪忧啊。”从小放牧长大的常麦对牛马很有感情,更是心系着他的藏族同胞。“在牧区进行马种改良对百姓有好处,改良后的半血马既保留了本地河曲马的耐力,又有了国外血统马种的速度。当然,性状保持良好的河曲马公马和母马我们也用来进行繁育,以获得优秀的纯种河曲马。” 带动致富——马场雇工,全部都是贫困户 今年50岁的牧民贡波,在马场已经当了5年管理员,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收入让他已经“小富即安”。没想到,他儿子切日塔依如今也来到马场工作,而且有更高的理想。身材瘦小的切日塔依目前在马场边干着放马的工作,边学骑马驯马技术。“我想要当一名骑手。”这样切日塔依就可以拿到马场里最高的每月1.2万元的工资,如果赛马获胜还能有额外奖金奖励。 同时,脑筋灵活的切日塔依,在马场工作期间也开拓了他的思路,把握住了赚钱的机会。他把工资攒起来,又向朋友借了钱,花5000元买了一匹母马。“今年已经跟‘23’号配上了,生了一匹小马驹。”不出切日塔依预料,明年他就会有几万元的卖马收入。 来马场配种是免费的吗?对此,曾勇介绍,给青海、甘肃当地牧区牧民配马,一匹收6500元的繁育费用;给红原县当地牧民配马,则本着前期免费,等小马驹出售以后,收取售价50的费用。 “我们需要这样的机会,等于是可以零成本脱贫。”说起和他一样的贫困户,切日塔依深有感触,“以前马场包括我在内的17名工人都是贫困户,不久的将来我们肯定可以脱贫了。” 发展期盼——政府扶持,马业也能纳入国家补贴 “2012年从澳大利亚、阿拉伯、新西兰等地进口了11匹纯种马,因为‘水土不服’,后期配套技术也跟不上,导致一下死了5匹。”曾勇怎么也不会忘记,“价格都在每匹70万-180万元不等,都是非常好的马,跑得特别快。” 曾勇心疼,好好的马死了,投入的资金也打了水漂。 “前期投入特别大。马场里8匹公马、4匹母马,加上地租、马房、配种设备、人员开支等等,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资金。”曾勇说,“后期管理技术也很关键。我们的种马住的是现代化的马房,吃的是胡萝卜、大麦、苹果,每天定时晒太阳、洗澡、量体温。要说像是照顾小娃娃一样,一点也不为过。后来经过一点点摸索,让我们的技术人员‘走出去’学习,把外面的技术人员‘请进来’培训,才能保证现在的成活率。” 然而,摆在马场面前的是很现实的问题——5年投入上千万元,都要自掏腰包。 对于马场未来发展问题,常麦希望政府能多给予一些政策方面支持。“其他地区我不清楚,但在我们当地对于养马的政策补贴可以说是空白;同时,对于马匹的品种改良、养殖技术等也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直到接受采访时,常麦还在不停打电话与各方沟通,希望能成立合作社,希望当地马业能被纳入国家补贴项目。 |
上一篇:胡思成:人家放牛我放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