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深处一直很敬重中国农民的朴实,可是下农村的时候发现现在的农民技术依旧缺乏、养猪理念一直得不到更新,看得很着急。” 说这话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黄瑞华教授。如今的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院长。30年前,他怀着这样的心结投身养猪业,在猪健康生产学、动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呕心沥血。30年后,他不仅依然几十年如一日专心培育“苏淮猪”,更让苏淮猪产业链在淮安这片热土落地生根。 出生在农村扎根在农村 儿时的黄瑞华身处农村,深感技术限制给父老乡亲们带来的麻烦。在上大学时,黄瑞华毅然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猪的健康生产。 1954年,第一代“养猪人”陈效华老师与其他专家一起,汗洒淮阴种猪场,完成了“新淮猪”的培育任务。时隔二十余年,黄瑞华跟随自己的导师王林云教授,又培育出当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级畜禽新品种“苏淮猪”。从淮猪到新淮猪,再到苏淮猪,从陈效华的辛苦培育到王林云的传承创新,黄瑞华深感他们之间的一脉相承。 “现在处于庭院式养殖向规模化养殖发展转化的过程,农村很多从业者、经营者、管理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严重缺乏,饲养模式、设施设备、管理布局都不到位,需要我们花大量工夫和精力去宣传。”黄瑞华说。 当然,科研育种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猪的选育过程十分艰苦,黄瑞华研究团队经常住在“一抖被子就抖出老鼠”的宿舍,更不要提蚊子、苍蝇了。 黄瑞华的辛苦付出与取得的成果早已被百姓们看在眼里。年过半百的他常常深入一线,直接给予现场生产指导,更注重引导当地的理念更新。 “我们要组织养猪人培训,农户们都只认南京农业大学的黄教授。”淮安市畜牧兽医站站长告诉记者。 “您上回来了之后,我们养猪就挣钱了!”每当听到百姓们说出这样的话,黄瑞华心里非常高兴。 教研兼顾30年奋战一线 早在30年前,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的黄瑞华,便曾赴淮安参加学校的大型“科技播火”活动。“当地的农民都十分的淳朴,我经常去百姓家串门,跟他们聊天,问人家'小猪拉肚子怎么办啊',人家都毫无保留地教我。”30多年前与淮安的缘分,让黄瑞华至今记忆犹新,这种感情也支持着自己始终奋战在生产第一线。 2013年2月,南京农业大学与淮安市人民政府牵手共建“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这个被誉为“农业科技的孵化器与研究生产的转化器”的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合作机构迫切需要一个“领头羊”,而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苏淮猪产业的发展。就这样,黄瑞华成为了学校派往淮安的不二人选。 一切从零开始,没有模板学习。既然选择了淮安研究院,便只能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刚刚走马上任的黄瑞华还没来得及整理他的新办公室,便开始四处走访,研究工作思路,编制规章制度,研究发展模式。 “我要用好淮安纳税人给的每一分钱,为淮安现代农业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黄瑞华说。 与此同时,黄瑞华依然铭记他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常常是南京、淮安两头跑,在学校上完课后立即返回淮安开会的事时有发生。凌晨一两点入睡,早晨4点20分起床,早已成为他雷打不动的生活节奏。 就这样,黄瑞华从一个专门从事“猪”的研究的高校教授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铁人”。 创新升级打造淮安“名片” 随着研究院工作的全面铺开,黄瑞华开始思考如何为淮安打造一张响亮的“名片”。 为了打造苏淮猪品牌,黄瑞华将持续选育工作与健康生产体系建设放在产业链建设最重要的环节。一方面,继续指导淮阴种猪场进行苏淮猪持续选育,试图在肉质性状等方面再进一步提高与巩固;另一方面,承管试验猪场,并进行工艺及设施设备改造,计划升级成为标准化育肥猪试验猪场。 为了让消费者对生产过程有实时的了解,他还在猪舍改造中引进物联网技术,配置自动饲喂系统、节水型饮水系统、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等现代化工艺,同时安装摄像头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他坚持用生物饲料代替含抗生素的饲料,拒绝使用含高重金属元素的饲料。同时有意控制猪的体重增长,将猪的生长发育周期从5个多月延长至8个月,以保证猪肉品质水平与安全系数为第一目标。 正是因为他不断的坚守研究,才能较快实现从淮猪、新淮猪到苏淮猪的品种突破。“耐粗粮、耐受恶劣坏境、繁殖力较高、肉质细腻”的苏淮猪成为了淮安迄今为止唯一国家级畜禽新品种。 对于黄瑞华来说,研究生猪健康养殖及繁育,努力更好地打造淮安名片,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自己大半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工作里爱了生命,才将生命与工作一同爱得热烈。 |
下一篇:李祥瑞:一个基层畜牧工作者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