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达人

王一成:为农服务中实现报国情怀

日期:03-01 作者:黄平- 小 + 大

王一成,男,1957年12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兽医专业,一直从事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侧重于规模猪场疫病防控技术研究,曾赴美国和澳大利亚留学进修和合作研究多年。生前担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兽医研究室主任、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理事。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国家等科技项目20多项。2017年9月12日,王一成因癌症去世,年仅60岁。

科研人才都应该到生产的主战场上去——这是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浙江省农科院时,对科研人员提出的殷切期望。

牢记着殷殷嘱托,浙江省农科院有一位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学国外的老“海归”,毕生躬行践履,20年如一日,奔波在为农服务主战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叫王一成,生前是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一生为农,直至生命终结

对王一成而言,养猪场就是他的“战场”。

他服务过的上规模的养猪场至少上千家,亲手解剖病死猪上万头,多次遏制了可能造成重大疫情的动物疫病扩散,是浙江省公认的“猪病防治诊断第一人”。

浙江作为全国猪场规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目前已有猪场约7000家,规模化水平高达80%。由于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一旦出现疫情,整个养殖系统将受威胁。

王一成心里比谁都明白,猪病防治诊断来不得半点马虎。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放心不下的依然是浙江大地上的一个个养猪场。

去年4月份,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和不规律的饮食,积劳成疾的王一成被诊断为胃癌晚期。

接到“死亡判决”,王一成最关心的不是治疗方案,而是养猪场的病猪。他没有选择马上接受治疗,反而请求医生不要透露他的病情。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养殖户打电话,交代他们落实下一步的病猪治疗方案。

此后的1个月,王一成像往常一样出现在研究所和猪场,将日常工作做了交接,还抽出时间完成了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

直到5月22日,王一成向所长鲍国连递交工作以来的第一张病假条。此时,他的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吃饭。

在王一成请病假的前一天,他还接到嘉兴市海宁猪场场长华卫东的求助电话,拖着病体驱车前往。一上午,王一成解剖了10头病猪,忙完已是中午,华卫东留他吃饭,他说,“时间紧,要赶回实验室检测”。其实,王一成当时胃癌肿块堵住幽门,已无法吞咽。

5月23日一早,鲍国连又在实验室看到了王一成,“我知道他为什么来,这里有他永远放心不下的事业”。

“我还有很多有价值的数据没整理出来,研究生的论文还没有修改好,还有很多事没做好,人生的句号没有画圆。”即使在病榻上,王一成仍挂念着实验数据和团队建设,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后,才把公家的电脑整理好归还单位。

一生为农,直至生命最后。王一成身边的人都说他:多年如一日,心系百姓,忠于事业,全身心服务于农民,最终献身了他钟爱的畜牧兽医业。

心中有梦,为民实干不止步

这位为基层服务了近20年的兽医,并不是一开始就手握解剖刀。

王一成毕业于浙江大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美国阿肯色医科大学学习。

两次出国,王一成在国际顶尖病毒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研究成果文章。以他当时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在国外的高校科研机构留任,但是王一成却选择回国,成为浙江省农科院动物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带头人。

王一成的妻子回忆说,当时,美国阿肯色医学院希望王一成留在美国,并给她和儿子也办理了3年签证。可王一成说,“从个人角度,美国是生物科技的顶端,实验室条件好、起点高,很容易出成果。但当时我们国家的生物科技离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作为国家培养的科技工作者,我很着急”。

刚到省农科院,王一成从事的是基础研究。科研圈里的人都明白,做基础研究更有机会发表论文,更容易功成名就。而从事了20年科研的王一成,却主动请缨转向猪病临床治疗,这一转就是20年。

上一篇:郑海学:让口蹄疫防控更接地气

下一篇:莫志敏:立足岗位助力疫情防控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