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猪和散户都是养猪,从本质上并无区别,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发展逻辑也不一样。按说,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但显然,双方越来越更像两个阵营,散户对规模场,尤其是产业链集团企业颇有微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背后又折射出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梳理一下。 一、认为不公平 不得不承认,散户和规模场,尤其是集团企业相比,能够获取的支持是不一样的。从用地到补贴,再到金融,散户和集团企的待遇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尤其是有关部门集中出台了很多鼓励复养、扩产的政策后,看起来是一视同仁,实际上差别很大。部分地方,即使是现在保供给的任务压力很大,仍然会限制小规模猪场的发展。 就是在非瘟疫情之前,以环保名义拆迁的猪场中,散户的数量也远远大于规模场。所以,散户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透出很多的无奈,心理上觉得没有得到公平对待。 很多散户戏称自己为“打不死的小强”,认为如果是公平竞争的话,自己的成本并不比规模企业高,现在发展受限,其实是不公平所致。虽然,这种不公平并非规模企业(谁造成的,大家心知肚明)造成,但对于散户来说,很难开心起来。 二、资源的倾斜 的确,“助强不服弱”成为很多部门、单位和负责人的动念,即使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说,资源也是向规模企业倾斜的。在非瘟疫情面前,最初大企业和散户所面对的压力是一样的,但很显然现在大企业复产扩产的速度远远超过小规模猪场。 这既有财力的问题,也有资源倾斜的原因。 同样是复产,我们看到了很多地方对散户有一些限制,甚至要求签订《免责声明》;同样是拿地建场,产业链企业成片成片的拿,政策一路绿灯,而散户想扩产却很难。就是一些规模场,和集团企业拿地的能力也是天壤之别。其实,这谈不上是大企业的能力,而是“别人”给的待遇。 在非瘟疫情出现后,显然规模企业获得的技术支持也更多。专家更多的是参与到规模企业的复产过程中,帮助制定系统的防非策略和流程、作业指导书。而小规模的猪场,更多的是通过饲料厂、兽药企业以及公开讲座来获取防非知识。可以说,大企业是通过财力和技术来提升防非能力,迅速抓住千载不遇的红利期,而散户更多的是靠自己严防死守的责任心在支撑。在这个红利期,红利也更多的被大企业获取。 三、言论上的刺激 从政策上、资源上,小规模猪场本身就感受到了不公平。时不时的,一些大企业负责人的言论刺激到小规模猪场,加剧了这种反感。应该说,一些大企业的负责人,尤其是上市企业的老板,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还有一些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机会参政议政。他们的一些言论,虽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上可能没问题,但却极易引起散户的反感、抵触甚至是抵制。 前几年,某位负责人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乎是一边倒的引起了散户的不满,很多微信群里甚至发起了对这家企业的抵制。其实,对于很多散户来说,养猪不是发展的问题,而是谋生的途径。一些有影响力人士的发言,会被散户认为是要借政策之手对他们进行打压,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对立。 四、思维上的差异 前几天,唐人神集团陶一山董事长接受采访时的观点引起了轩然大波。陶先生的担忧是:现在大家拼命的扩张,很快就会带来产能的过剩,猪价大跌几乎不可避免。毕竟,陶先生的企业生猪产能不小,他一定认识到了今天的暴利过后,一定是更长的严冬。而作为大企业,不可能像散户那样灵活,不可能说不养就不养,就是死撑也得撑过寒冬。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 但陶先生的观点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被很多人认为是他的几句话把猪价搞跌了。尤其是有些网红,一味的只想通过挑起仇恨来获得粉丝。我看到有人发段子:“既然你认为猪价会跌到5元,为啥你还养?”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是为了让散户知难而退,大企业就能独享未来的利益。 这个反问看起来有点道理,其实缺乏逻辑。 下面我也问五个问题: 1、他的企业可以想撤退(不养)就干干净净的撤退吗? 2、做了一辈子畜牧业,不养猪做什么? 3、不养猪,旗下那么多饲料厂的产品卖给谁? 4、唐人神不是最大的养猪企业,即使散户知难而退,他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吗?恐怕排在前面的有一大堆; 5、股价跌了,难道自己没有损失吗? 这就是换位思考,用换位思考可以想明白很多事情。 五、抓住最好的机会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找机会,却总是错过最好的机会。如果养了一辈子猪,现在肯定是一辈子遇到最好的机会。因为有人一辈子赚的钱都没有这两年多;有的企业一年的市值翻了十倍。这些都是机会给的。 在最好的机会面前,有的人陷入了认为不公平而产生的情绪中,而忘记了最好的机会每天都在减少;在最好的机会面前,有的人不管别人怎么说,拼命的利用行情赚钱,利用政策扩张。 机会终究会消失,会让很多人产生遗憾。但机会也一定会被一些人抓住,从此改变人生。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平等过,但机会就是最大的公平。其实,很多人一倍子努力,不就是为了不平等吗? |
上一篇:现在下手养猪,还赶趟吗?
下一篇:集团养猪发展战略的八字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