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字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有重大推动作用,现代畜牧业未来也同样会呈现出数字化趋势。一是生产过程智能化,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实现精准控制和精确管理。正大襄阳生猪产业化养殖项目采用了智能环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舍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氨气浓度等信息,并通过调控风机、水帘、进风口等设备,能够使猪舍处于最佳养殖环境。二是全产业链数据化,将完整的产业链与数据打通,依托数字技术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企业内部环节提供实时精准的信息,实现数据共享,智能决策,提升产业效率,营造产业生态繁荣。襄阳正大借助百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总结生猪养殖管理的经验,开发了正大猪博士手机APP。该应用包括猪管理、猪交易、猪金融、猪服务四个模块,拥有行业资讯、养殖管理、供应链计划、食品安全追溯、兽医动保等十大功能,共享了行业优质资源。总之,正大襄阳生猪全产业链的实践,昭示着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区别于我国农业的粮食产业和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 三、需要研究讨论几个关键问题 襄阳正大生猪产业化项目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样板。但在现阶段不确定性因素常态化,各种风险明显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思考和研究几个关键问题。 (一)我们靠什么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19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202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比2019年增加0.9%,粮食供给总量充裕。但粮食安全形势并非高枕无忧,2020年上半年,我国谷物进口1259.9万吨,同比增长33.9%,其中小麦和玉米分别进口335.2万吨和365.7万吨,同比增长90.3%和17.6%。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要筑牢粮食保供的基础。猪粮安天下,2019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和猪肉价格出现波动,中央出台一系列稳价保供政策举措,推动生猪产能开始逐步恢复,但形势依然严峻。2020年上半年,我国畜产品进口240.0亿美元,同比增长43.4%,贸易逆差增长58.1%,其中猪肉进口207.4万吨,增1.5倍。当前,国内猪肉价格仍处于高位,对居民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猪肉和大米一样,国际市场的可贸易量较少,抓生猪生产要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明确以国内供给为主导的理念。必须尽快总结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已有经验,解决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 (二)农业如何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0年5月,中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农业应如何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命题。由于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农产品进口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饲料粮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有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解决饲料粮国外进口和国内生产的平衡问题至关重要。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整体框架下,要适应新的形势进行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选择合适的粮饲比,既能保障国内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也能满足居民对肉类食品的需要。对于饲料粮的自给要制定预案,结合肉类食品的需求,探讨饲料粮国内循环为主的可能性。 (三)如何更有效地扩大农业农村投资 2019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业农村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增速0.6%,大大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5.4%的增速水平,投资总额仅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2.29%。今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农业农村投资降幅持续扩大,给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持续增收带来巨大冲击。增加对农业投资,已成为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问题,既要增总量,又要精准施策。同时,考虑到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仍超过总人口的40%,但消费品市场份额还不到15%,向农业农村投资,不仅是保产业、保增长,更是保农民、保收入。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才能真正扩大内需,以国内市场繁荣推动国内大循环畅通。2020年7月,中农办等7部委发布《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补上 “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提出既要用好财政资金,也要用好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要借鉴襄阳正大的做法和经验,大胆探索大型农业企业参与或引领的农业投资模式,实现对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的“双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