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在我国,家庭农场刚刚起步。由于家庭农场适应了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2.1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 尽管“家庭农场”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但在上海、浙江、吉林、湖北、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地区早已开始了这一经营模式的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据统计,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近年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1)经营规模差异较大,经营品种逐步增加。由于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区域特征差异明显。因此,各地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差异较大,经营规模小的不到1hm2,大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顷。如山东栖霞果农,如果不雇员工,一对夫妇最多只能经营0.33hm2规模的果园;密云县城南的北京周末农场,其规模大多在1.33-13.33hm2之间;而黑龙江农民由于机械化作业,每个劳动力可以种20hm2以上,家庭农场的规模可以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顷;江苏常熟古里镇田娘农场直接经营面积136.67hm2。家庭农场经营的农产品品种逐步增加,涉及到农林牧渔业,如江苏田娘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小麦、稻米;上海松江家庭农场除生产粮食外,还从事养猪;宁波家庭农场中种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粮食28家,生猪50家,禽类34家,其他31家。 (2)经济效益较好,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由于家庭农场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同比其他非规模经营的农户,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如上海松江每个家庭平均年收入10.1万元;湖北武汉市家庭农场户均农业收入均达20万元以上;安徽省郎溪县2012家庭农场人均纯收入达2891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5.7倍;宁波市385家家庭农场2010年平均每个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而且,由于家庭农场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的资本装备水平,进一步降低了农产品成本,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有些家庭农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发展速度较快,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规模效应日益凸显,政策扶持环境不断优化,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上海松江区截止2012今6月底,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1173户,经营面积占全区粮田总面积的77.3%,每个家庭平均经营面积7.61hm2;浙江省宁波市截止2012年底,通过工商注册登记的种植、畜牧养殖的家庭农场687家;湖北武汉市截至2012年底,各类农业家庭农场共167家;安徽省郎溪县截至2013年2月,已发展各类家庭农场216个,家庭农场发展较快的地区还有吉林延边州、北京的密云等地,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家庭农场的发展呈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性。 2.2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机遇 家庭农场适应了我国当前农业的发展水平,不仅促进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及现代化发展,而且大大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和水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1)中央高度重视、积极引导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了政策基础。中央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年提出“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时隔近30年,在我国处于农业经营体制深刻变革,农业结构深刻调整、农村经济深刻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2013年中央果断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央首提“家庭农场”,是因为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经营特性,又扩大了土地经营规模解决了原来小规模农业经营方式暴露的成本过高、风险过大等问题,将以农业集约化、商品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央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心及信心,意味着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倾向和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承包户小规模经营向现代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之旅。 (2)各级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及城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了新的契机。2013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在家庭农场的登记、注册、培育、建设、发展等方面,陆续出台了指导意见及扶持政策,旨在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如中共海伦市委规定家庭农场可以享受如下优惠政策:优先承包村级机动地、优先获得农业开放和优质粮食建设等农业项目、优先获得农机补贴、家庭农场主优先进行技能培训、享受优先贷款保险等,无疑这些扶持政策将使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进入“高速路”。同时,城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将大大促进我国家庭农场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突破50%,达到51.3%。因此,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按照目前的水平的提高,中国将有约3亿人从农村进入城镇,这可以撬动巨大的消费需求,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