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牧草加工利用技术 2019年,牧草加工利用领域主要围绕现有技术集成和牧草产品提质增效展开。在收获方面,利用不同品种苜蓿的生育期差异,探索不同品种苜蓿匹配种植技术,以较少的设备投入,实现较大面积苜蓿高品质收获。在干草加工技术方面,主要技术有防雨淋苜蓿库房干燥技术,暨将含水量为18-20%的苜蓿低密度草捆转移到库房堆垛,采取通风措施,继续干燥,使水分降低至15%以下,使之安全贮藏。在青贮技术方面,加工者在青贮添加剂研制领域更加关注添加剂的功能,如从抗菌、降解纤维素等角度出发,筛选乳酸菌及混合菌剂作为添加剂;在牧草安全加工方面,为降低牧草中霉菌毒素含量,开发了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添加剂,成功的将黄曲霉毒素含量降低至8.56μg/L,也可以使用臭氧降解牧草中的霉菌毒素。在牧草利用方面,主要集中在研制含有优质牧草的混合日粮配方上,优化日粮中优质牧草的种类及添加比例,提高家畜生长和繁殖性能、提高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此外,在南方丘陵地区,人们采用放牧加舍饲的牧草利用模式,利用当地较为丰富的栽培草地资源进行放牧,并使用混合日粮进行补饲,形成一种高效利用草地资源的生态草牧业模式,以降低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成本并生产绿色有机畜产品。这些体系成果已以2项《草饲家畜生产规范》、《草饲畜产品-牛肉 羊肉》的行业标准报送畜牧标委会。 2.2019年牧草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牧草产业发展基础仍有待提升 虽然我国牧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产业发展基础仍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种化问题依然严峻,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在气候条件等方面差异显著,很多地区依然种植国外引进的牧草品种,这些品种存在着气候适宜性差的严重缺点,导致牧草产品难以达到预期水平;二是部分区域机械化水平普及难度大,受山地丘陵地貌等自然因素以及机械投入成本偏高等社会因素综合影响,我国牧草播种、收获、加工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三是牧草生产技术与管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推广方面,国内产学研融合水平偏低,先进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企业带动能力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先进技术的转化利用水平。 2.2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在产量方面,2019年我国牧草尤其是优质苜蓿干草依然对美国等国家具有很高的依赖性,国内特级或一级苜蓿干草生产供给能力低,无法全面满足奶业发展的需要。在质量方面,国产牧草品种差异大、生产与收获能力不足,导致部分牧草产品品质不稳定。有些地区由于机械装备不足,收贮不及时造成的产量损失达30%,产品品质下降达30%,产品价格每吨减少500-1000元。 2.3种养仍未实现紧密结合 牧草生产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很大,单位面积土地生产的价值量较低但运输成本较高,因此种养分离对草食畜牧业的成本以及牧草产业发展的效益都存在很大影响。在很多地区仍存在养殖规模与种植规模不匹配的问题,如一些地区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一般主要收购种植农户所提供的饲用作物或外调饲草产品,很少建有与处理养殖场排泄物所配套的适度规模饲用作物种植基地,这种模式下种养结合只是在生产和使用上实现了结合,并没有完全从土地、肥料等资源循环利用上实现内在的有机结合,其结果往往导致养殖场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双重问题。 2.4牧草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存在较大问题,牧草产业发展对于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居民膳食结构改善的需求来说,依然非常滞后,牧草生产和供给能力明显不足。玉米等作物生产过剩但优质牧草十分短缺,尽管“粮改饲”等推进牧草发展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国家关于牧草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依然不够完善。推进牧草产业发展,需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并建立保障牧草生产各个环节及其生产者利益的政策体系。另外种草放牧养殖是成本最低、最绿色环保的国际通用的家畜饲养方式,尤其是南方一些草山草坡、北方丘陵缓坡地带,但在国内还没有出台任何政策扶持该养殖方式。 3、2020年牧草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1 牧草产业栽培模式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草田栽培模式也不断丰富和优化。基于获取的“粮改饲”生态-生产评价基础数据完成了“粮改饲”区域布局规划,牧草产业建立了配套的草种资源信息库,完善和细化了玉米种植分布区划,这种布局会将清晰的指导2020年区域牧草栽培技术发展;面对牧草栽培中化肥大量使用破坏土壤结构,加速土壤化学氮、磷累积或淋溶引发土壤及水体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建立合理的减施化肥栽培模式和生物固氮解磷植物搭配的生态高效栽培模式也应成为2020年主流方向。 |
下一篇:2019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