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2019年我国应继续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优化农业结构。根据文件的指示本年度牧草产业合理调整粮改饲结构,在2019年呈现出生产保持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效益提升、脱贫效果显著、发展方式创新、持续向好的趋势。预计2020年牧草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将会加快,草产品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草业高质量发展将逐步推进。建议:仍需完善草业政策,加强法制保障;鼓励科技创新,重视技术转化与推广;转变发展方式,强化社会服务;关注区域差异,统筹全国发展。 1、2019年牧草产业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 1.1基本特点 生产形势向好,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国家继续推进草牧业政策,“粮改饲”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力度加大,牧草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持续改善,牧草生产形势总体向好。2019年牧草栽培面积继续扩大,尤其是人工种草不断推进。如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新增栽培草地面积156.16万亩,赤峰市完成人工种草198.8万亩;南方草田轮作比率显著提高,如四川省草田轮作面积达1427.1万亩,占比25.1%,同比增长13.9%。同时,牧草种植结构持续优化,苜蓿、青贮玉米的重视程度继续提高,各地积极推广种植优良的饲用燕麦、黑麦草、饲用甜高粱、皇竹草等牧草品种。 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各地为推进牧草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适宜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体制与机制,转变发展模式。内蒙古为降低牧草运输成本,201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全区收费公路减免政策的通知》,继续将牧草列入绿色通道免收车辆通行费的产品范围;四川积极探索推出了小规模家庭式结合型、公司+农户型、特殊生态区域的种养结合型种养结合模式,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宁夏牧草产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的五种牧草生产经营模式。 牧草产品总进口量进一步减少,燕麦草进口量大幅下跌。2019年,我国草产品进口总量为162.7万吨,同比下降了5%。其中,苜蓿干草进口135.6万吨,同比下降了2%;燕麦草进口24.1万吨,同比下降18%;苜蓿粗粉及颗粒进口3.0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 1.2效益与安全 生产效益提升,脱贫效果显著。振兴奶业苜蓿行动计划项目和落实“粮改饲”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在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和提升脱贫效果方面效果显著。根据产业经济研究室的监测,2019年苜蓿种植纯收益为733.77元/亩,黑麦草种植纯收益为860.14元/亩,青贮玉米种植纯收益为421.10元/亩,均比种植一般粮食作物收益要高(马铃薯除外)。特别是部分地区把发展牧草产业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带动农民通过种草提升经济效益和增加收入。四川洪雅县通过发展青贮玉米产业实现增效增收4000多万元,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210元以上;甘肃临夏州通过在贫困地区实施“粮改饲”试点,实现贫困户青贮玉米平均每亩总收入约2100元,比单纯种植籽粒玉米增收600多元;宁夏固原建立鸭茅和苜蓿混播草地并用于放牧利用,每亩地纯收入达1200元。 牧草产业发展有效保障了国内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在保障食物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国内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对优质牧草的依赖越来越大,市场需求强劲,正是国内牧草产业持续发展,减缓了对国际市场进口的快速增长,2019年全年优质草产品进口量162.68万吨,同比下降了5%。牧草产业发展支撑了草食畜产品特别是牛奶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目前国内专业化奶牛平均单产达到7吨多,部分达到9~10吨,牛奶质量水平整体显著提升,部分质量安全指标超出国际水平。 1.3 产业技术 1.3.1牧草资源、牧草育种、种子生产 2019年,我国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新增草种质材料1800余份,累计保存种质资源4.1万份,研究人员从生物学特性、重要农艺性状、生产性能、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对主要草种的种质开展了评价鉴定。我国审定通过25个草品种,包括育成品种8个(其中苜蓿品种2个)、引进品种4个、野生栽培驯化10个、地方品种3个,目前已累计审定草品种584个。牧草种子扩繁的种类仍以苜蓿、老芒麦、披碱草、杂交狼尾草等多年生饲草和饲用燕麦、美洲狼尾草等一年生饲草为主。2019年种子田中仅有苜蓿和饲用燕麦的面积有增加,饲用燕麦的平均种子产量相对稳定,且种子产量呈现小幅增长的趋势,甘肃河西地区苜蓿种子产量可达48公斤/亩,种子高产潜力大。种植企业和农户逐步认识到国产苜蓿、饲用燕麦品种在适应性、丰产性方面的优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例如,中苜系列、龙牧系列、公农系列已成为黄淮海、东北地区的当家苜蓿品种。另外,我国科学家发现并首次命名5个海南特有莎草科牧草新物种;首次公布鸭茅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开展了苜蓿杂交种联合选育研究;对紫花苜蓿等牧草重要功能基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
下一篇:2019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