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1. 非洲猪瘟 1.1. 概念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不同日龄的猪均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该病。 2018年8月,ASF首次传入我国,随后迅速大范围蔓延,对我国养猪业造成重创,当前防控形势依然异常严峻。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清除猪场内已存在的ASFV及阻止病毒与猪的接触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途径。 ASFV对环境的抵抗力极强,病毒存活时间与其所处的介质、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在自然条件下,ASFV在感染猪的污染物中可存活1个月,在腐败的血液或冷鲜肉中可存活近4个月,在冷藏的猪血液中可存活18个月,在冰冻猪肉或肉制品中可以存活数年至数十年,在未熟的肉品、腌肉、泔水中可长时间存活。ASFV不耐高温,56℃ 70分钟或60℃ 20分钟,85℃ 3分钟可灭活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2%氢氧化钠、2%—3%次氯酸钠、0.3%福尔马林均可灭活该病毒。 对ASFV敏感的常用消毒药物
1.2.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 1.2.1. 潜伏期 ASF的潜伏期一般为3-19天,急性型一般3-4天,OIE法典规定的潜伏期为15天。人工接种ASFV强毒株的潜伏期为1-5天,潜伏期的长短还与病毒的感染量、病毒的毒力、病毒侵入的途径、猪自身的耐受力等因素有关。根据毒力和临床表现差异,可将ASF分为最急性型(强毒株)、急性型(强毒株)、亚急性型(中等毒力毒株)和慢性型(弱毒株)。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1.2.2. 传染源 感染ASFV的家猪(感染猪、发病猪、耐过猪)、猪肉及其制品、野猪、软蜱、受污染的饲料、运输车辆、人员、设施等均为重要的传染源。在我国,ASF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被ASFV污染的车辆及人员机械性带入猪场。 1.2.3. 传播途径 ASF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猪与猪、猪与人、猪与污染的物品(饲料、水源、运猪车、工具等)的接触。当病毒量足够高时(急性感染ASFV的猪),可通过空气传播病毒。 2. 猪场复养 2.1. 概念 复养是指猪场发生疫情并清群后,经过大量细致缜密的准备工作,包括:发病原因分析(疫情复盘)、猪场的全面洗消和评估、硬件升级改造、一定时间的空栏、操作流程的优化、人员上岗前培训考核、进猪前的疾病监测后,再次引进生猪的过程。 复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我国南北地域、养殖模式及养殖规模的差异,在本要点使用过程中,应根据主场自身情况因地、因时制宜。 2.2. 复养前的风险评估 2.2.1. 猪场周边疫情情况:大环境差,周边10公里内有疫情,病毒污染面广,不适合复养。 2.2.2. 猪场选址:猪场选址存在重大缺陷,如猪场离交通干道、屠宰场、粪污处理厂、动物交易市场、集贸市场等过近,不利于复养。 2.2.3. 猪场硬件:猪场硬件是否完善,是否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例如猪只转运专用车辆(最好有空气过滤系统)、检测中心、出猪台、洗消中心、消毒通道、物资中转站、人员隔离中心、视频监控系统等。如果缺乏,不建议复养。 2.2.4. 猪场的决策者缺乏对非洲猪瘟的科学认知,导致复养前期准备抓不住重点,工作系统、不扎实,导致复养不成功。 2.2.5. 猪场的决策者及主要执行者是否具有科学、系统的猪场生物安全知识和文化。 2.2.6. 发病原因复盘:猪场员工在生产活动的所有环节,包括人流、猪流、车流、物流中是否违反了互不交叉、单向流动、脏净分区的原则。 2.2.7. 样品采集与检测是否专业全面(包括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环境都要全面采样,是否有专业的检测实验室,检测方法是否敏感特异)。 |
上一篇:九问非洲猪瘟,解你心头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