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理安排圈舍结构,大小分群 非洲猪瘟一般先从母猪开始发病,突然发病,欲呕或吐出黄色胃内容物,体温40℃~41.5℃; 个别猪肌注后针孔一直不凝血而血流不止,2~7天耳朵发红或发紫,体温开始下降(若使用退热药物第二天体温即下降); 2~3天后开始拉血,2天内死亡。 从生产实践来看,至少60%的发病猪场在母猪死淘殆尽后,四五十斤体重以下的小猪尚能存活。 然而,大小混群的猪场往往会出现每隔三五天死亡几头,最终两个月左右全部死完;而大小分群的猪场,在严格的生物安全保证下,一般能保住数量相对较多的存活小猪。 3.提高保育圈舍温度 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母猪淘汰完毕后,一般有几天至十几天的平稳期,随后育肥猪开始发病,陆续出现耳朵、臀部发红,体温有的升高有的下降,发病后2~3天开始死亡,第11天左右进入死亡高峰。 生产实践显示,圈舍铺设有地暖或有其他供暖设施的猪场,保育猪存活率较高,可能与传胸、副猪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降低有一定的相关性。 4.设置独立的饮水投药系统 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猪场刚开始发生非洲猪瘟时,因没有权威机构检测,没有谁敢一上来就确诊是非洲猪瘟疫情。而从猪群发病到疾病确诊的这段空档期,正是造成大面积伤亡的关键节点。 非洲猪瘟是无特效药物治疗,但误诊病例因担心药物白投而也放弃治疗,结果耽搁了很多能够治愈的疾病的最佳治疗期。 因为非洲猪瘟具有一头一头发生,发生一头死亡一头的特点,即便是非洲猪瘟感染,一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患猪数量并不多,如果有独立的饮水投药系统,对患猪适当投药既不增加多大成本,又能起到治疗性诊断的作用,可大幅减少因误诊而人为增加死淘数量。 三、尽可能缩窄交际面,养成重视生物安全的好习惯 猪群一旦发病,即便是猪舍内一天一消毒、猪场门口天天洒新石灰,你四门紧闭、自己也再不从猪场出来乱跑,对疫情的控制也是无济于事,最终还是心操碎、猪死完的残酷结局。 包括非洲猪瘟在内,几乎所有的传染病都是接触传播,非瘟过后想把以后的猪养好,必须把生物安全意识根植骨髓,临时抱佛脚历来都是瞎折腾。 四、严把饲料及原料采购关,防止病从口入 以前饲料行业相对不太规范,有些饲料厂家为了节约成本或者追求产品效果使用一些非常规原料,尤其是含有血浆制品的饲料更是降低了猪场的生物安全系数。 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更是降低了猪群的免疫力,使疾病的发生防不胜防,随着国家“限抗令”的颁布,对于无抗养殖的呼声越来越高,饲料企业也开始通过开发生物饲料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无抗养殖的行业发展要求。 本文原题目“非洲猪瘟下中小养猪户的路在哪里?”,本站正文略有改动,特此说明。 |
下一篇:探访非瘟疑云笼罩下的大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