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图谱

羊传染性脓疱的防治技术(图)

日期:03-13 作者:阳光兽医- 小 + 大

        羊传染性脓疱俗称“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病以患羊口唇等部位皮肤、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以及疣状厚痂为特征。
        1、病原
        羊口疮病毒分类上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砖形或呈椭圆形的线团样(病毒粒子表面呈特征性的管状条索斜形交叉,呈编织样外观),一般排列较为规则。核酸类型为双股脱氧核糖核酸(DNA)。羊口疮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干燥痂皮内的病毒于夏季日光下经30~60天开始丧失其传染性;散落于地面的病毒可以越冬,至来春仍具有感染性。病料在低温冷冻条件下保存,可保持毒力达数年之久。本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30分钟即可被灭活。常用的消毒药为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20%热草木灰溶液。
        2、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本病只危害绵羊和山羊,且以3~6月龄的羔羊发病为多,常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可感染发病,但呈散发性流行。人也可感染羊口疮病毒。病羊和带毒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自然感染是由于引入病羊或带毒羊,或者利用被病羊污染的厩舍或牧场而引起。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本病在羊群内可连续危害多年。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潜伏期4~8天。本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3种病型,也见混合型感染病例。 
        (1) 唇型 病羊首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如为良性经过,则经1—2周痂皮干燥、脱落而康复。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痂垢。痂垢下伴以肉芽组织增生,痂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部分病例常伴有坏死杆菌、化脓性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有些病例口腔粘膜也发生水疱、脓疱和糜烂,使病羊采食、咀嚼和吞咽困难。个别病羊可因继发肺炎而死亡。继发感染的病害可能蔓延至喉、肺以及真胃。
        (2) 蹄型 病羊多见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害多数甚至全部蹄端。通常于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破裂后则成为由脓液覆盖的溃疡。如继发感染则发生化脓、坏死,常波及基部、蹄骨,甚至肌腱或关节。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期缠绵。也可能在肺脏、肝脏以及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衰竭而死或因败血症死亡。
        (3) 外阴型 外阴型病例较为少见。病羊表现为粘性或脓性阴道分泌物,在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多系病羔吮乳时传染)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则表现为阴囊鞘肿胀,出现脓疱和溃疡。
        实验诊断
        (1) 病原学检查
        ① 病料采集 病变局部采集水疱液、水疱皮、脓疱皮以及较深层痂皮。 
        ② 电镜观察 病料制片,磷钨酸钠负染后直接作电镜挂查,可见特殊形态的羊口疮病毒粒子,结合流行病学分析、疽状和病变,即可确诊。
        ③ 分离培养 羊口疮病毒可用胎羊皮肤细胞,牛、羊睾丸细胞和肾细胞,人羊膜细胞等进行分离培养。一般接种后48~60小时可见细胞变圆、团聚和脱壁等病变,并可观察到胞当内嗜酸性包涵体。
        ④ 动物接种试验 病料制成乳剂,划痕接种于健康羔斗口唇,次日即可观察到接种部位红肿,继而出现水疱,4~6天变为脓疱,约经3~4周脱落。
        (2) 血清学试验 本病可用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技术、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
        类症鉴别 本病须与羊痘、坏死杆菌病等类似疾病相鉴别。
        (1) 羊传染性脓疱与羊痘的鉴别 羊痘的痘疹多为全身性,而且病羊体温升高,全身反应严重。痘疹结节呈圆形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明显,似脐状。
        (2) 羊传染性脓疱与坏死杆菌病的鉴别 坏死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一般无水疱、脓疱的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进行细菌学检查和动物试验即可区别。

上一篇:羊肠毒血症的防治技术(图)

下一篇:绵羊痘的防治技术(图)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