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猪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猪瘟发病原因复杂,周期短,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猪场数量逐年增加、生猪出栏率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猪场饱受猪瘟折磨。本文对猪瘟的流行情况、感染途径、临床与剖检症状、病理分析、治疗方案、防控方案、免疫失败原因7大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一、流行情况 1、地区范围和周期 世界范围内以温和型猪瘟为主,为周期性、波浪形的地区散发性流行。通常3-4年一个周期,疫点显著减少,且多局限于所谓的“猪瘟的不稳定地区”的散发性流行。 但近几年在我国又出现了猪瘟的反弹现象,表现出既有区域性大流行又有零散式发生,既有高死亡率的急性症状,又有顽固的持续发生的温和性症状,使疫情倍显复杂。 2、发病特点 出现了所谓非典型性猪瘟、温和性猪瘟和无名高热。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降低,无特征性病理变化,必须依赖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并出现了猪瘟的持续性感染(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等。 带毒母猪既可以发生垂直传播,其垂直传播率可达45%-100%;也可以发生水平传播。 带毒公猪也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可通过交配或精液垂直传播给仔猪,造成仔猪的先天性感染。 二、感染途径 猪瘟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大多数以空气为媒介,也有肉体接触传播病毒,常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间接接触感染 隔离、消毒、饲养操作不规范,如小型企业在使用饲养器皿、注射接种以及草料的发放过程中共用一套工具,极容易把外界病毒间接传染猪群。贪图便宜购买不同厂家、不同接种育苗的猪崽,这种不规范的引进方式,给日后的猪群健康带来隐患,特别是未经鉴别出来的猪瘟潜伏期幼崽,会把猪瘟病毒传递给整个猪群。 2、直接接触感染 直接接触感染包括蚊虫叮咬感染、肉体接触感染、胎盘垂直传染。首先,有些病毒存在于各类飞虫蜱虫体内,通过蚊虫叮咬过程,经过血液直接将病毒感染给猪,猪感染这种病毒之后经过尿液、粪便唾液传给其他群体。其次肉体接触感染,一些小规模养殖场,没有单个圈舍饲养,只是包个山头散养,这样的猪群猪瘟防控措施不完善,容易受到病疫威胁。最后一个直接感染途径就是胎盘垂直传染,也是当前死亡率最高的一种传播途径,在不良交配过程中,不管是种猪还是母猪,有一方携带猪瘟病毒,在交配之后都会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下一代猪苗,令仔猪存活概率大打折扣。 三、临床症状 1、典型性猪瘟 多发生于未用疫苗免疫或免疫失败的猪,急性发病的猪体温高达41-42°C,稽留不退,病程可持续1-2周,猪嗜睡、怕冷、眼睑出有黏液分泌物、便秘及腹泻交替,大便带血,嘴角有腥臭唾液,皮下组织先出血,如耳朵下、肘窝处、尾巴端,都有明显出血点; 慢性发病的猪,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行走无力,便秘及腹泻交替,皮肤上有小出血点及出血斑,指压不褪色,耳朵、尾巴干性坏死。病程可达个月以上,形成“僵猪”。
👆图1 皮肤显现众多出血点与血斑,精神沉郁、消瘦、贫血 |
上一篇:非洲猪瘟发病机制及病理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