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在抗病营养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例如,营养要素(特别是营养源)与抗病力的定性定量关系,确定适宜要素组合及水平;营养抗病分子机制及生物标识(biomarkers);免疫系统和肠道发育的早期营养编程效应;营养干预与自由基平衡与霉菌毒素信号传导;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和信号作用;肠道微生物的营养调控与整体移植策略等。
4、关于微营养 微营养(micronutrition)主要是指微量养分的营养。目前重点关注微量养分主要包括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养分。微量养分有两大功能,一是执行功能,也就是基本作用,构成机体或产品的组成,防止营养缺乏症;二是调节功能,调节生命及养分代谢。氨基酸的基本作用是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其功能效应包括调节采食、免疫、蛋白质周转、抗病、供能等;维生素的基本作用是以辅酶或辅助因子形式参与代谢调节,其功能效应包括抗氧化、抗应激、抗病、调节免疫、影响繁殖等;微量元素的基本作用是构成体组成、参与代谢调节,其功能效应包括抗应激、抗氧化、抗病、调节采食、调控免疫、影响微生态、提高繁殖力、畜产品改善品质等。微量养分的二个功能本质上是一回事,但在剂量—效应及作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对微量养分的执行功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调节功能的认识还比较粗浅。由于调节功能非常复杂,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体的剂量—效应关系和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 5、关于系统营养 营养学是系统工程,包括真核生物系统、原核生物系统和饲料系统。营养的物质基础是饲料,营养的对象是真核和原核细胞,三大系统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构成系统营养的基本结构。 研究系统营养根本方法是组学技术,包括宏观层面上的营养组学(nutrigenomics)即营养结构(nutritional structure)技术和微观层面上的营养基因组(nutrigenomics)、营养转录组(nutritranomics)、营养蛋白组(nutriproteomics)和营养代谢组学(nutrimetabolomics)技术。系统营养学通过研究营养、宿主和微生物三者的互作关系,利用各种组学技术,寻找生物标识(biomarkers),实现营养的预测预报和精准营养的目标。 三、饲料科技创新思考 理论进步是技术创新的前提,饲料科技的创新须依赖动物营养学的理论突破,关键是必须解开黑匣子,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营养结构,二是动物遗传和表观遗传;三是肠道微生物。 1、营养结构与营养平衡技术 营养平衡是饲粮配制的基本要求。营养平衡的本质问题是营养结构平衡。营养结构涉及四个营养要素的相互关系,即营养素及其互作、营养源及其互作、添加物及其互作以及营养水平及水平组合。营养平衡包含四个层次,营养素的平衡、营养源的平衡、营养素与营养源的互作效应以及营养素、营养源及添加剂的组合效应。传统营养平衡只是营养素的平衡,与真正的营养平衡相距甚远。真正的营养平衡是全方位的(涉及四大要素)和动态的(随环境、饲料、管理而异)。全价饲料是单个饲料营养结构的平衡,而全局饲料是动物生产全程各阶段饲料之间的系统平衡,包含了从母体营养到后代营养,从出生到出栏的全部饲料,例如猪的全局饲料就包含了后备料-配种料-妊娠前期料-妊娠后期料-哺乳料-空怀料以及教槽料-断奶料-仔猪料-生长料-育肥料,饲料之间必须做到营养结构的系统平衡。 如果上述营养平衡的概念成立,则当前的饲料配制技术参数存在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目前的饲料营养价值参数是否准确,养分可加性是否成立,动物营养需要是否取决于饲料种类,当前饲养标准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如何评判饲料产品或配方的效果等等。 |
上一篇:我国饲料配方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