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分布密集,在我国东南部省份也分布广泛、密集,在其他地区也有零散分布。活禽市场在方便百姓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生物安全风险。本研究分析了活禽市场在流感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及机制,以新的视角审视了活禽市场在禽流感生态圈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关闭活禽市场的可能性,提出了具体的应对路径,以期为改进活禽市场管理、降低流感传播风险提供参考。 1、市场的放大机制 关闭活禽市场能够显著降低人间 H7N9 疫情的发生风险。这充分说明了活禽市场在禽流感流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1.1 病原“储存器”作用 分析表明,如果全国饲养场流感流行率达到0.3%,长三角地区的活禽市场每个月就会引进 1批以上的感染活禽。感染家禽到达市场后,一般需1~7 d 才能售完。在此期间,市场还会连续不断引进家禽,导致未卖掉的家禽和新购进的家禽相互接触。如果再加上市场污水处理系统不够完善,适宜病毒存活,病毒就会连续不断地传播下去。有关方面的监测表明,在 H5、H7 亚型流感出现后,我国活禽市场一直存着这些病毒的循环。 1.2 病原“增殖器”作用 封闭的活禽市场内,湿度一般较高,加上卫生条件较差,非常适合病毒繁殖。一系列调查表明,活禽刚进入市场时,流感病毒和其他病毒(如新城疫)的检出率都很低,但1 d后就会大幅上升。如,随着家禽在批发市场内停留时间的延长,H9N2 亚型流感病毒阳性率从 11.45%(停留 8 h 内)上升到29.13%(停留 48 h 以上)。 1.3 病原“混合器”作用 近 3 年来,我国至少有 10 个 H 亚型流感病毒一直在活禽市场内循环。其中,H5、H7 亚型流感还有多个 N 亚型,尤其是 H9N2 亚型的污染率最高 。H5N2、H5N6、H7N9、H10N8 等新病毒,都是 H9N2 流感病毒与其他病毒杂交的后代。这充分说明了市场的“振荡器、混合器”作用。 1.4 病原“扩散器”作用 调查表明,运输车辆在市场卸载活禽时,车量、笼具等均可污染禽流感病毒。因此车辆返回启运地时,存在把市场中的病毒带到家禽养殖区的风险。2013 年 H7N9 流感疫情发生前,因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消费能力强、活禽价格高,周边地区的活禽都往这里调运。当人间出现疫情、市民消费信心下降、活禽价格大幅下降后,当地市场剩余的活禽又随车辆逆向运到他处。因此,凡是与早期疫区市场存在关联的地方,之后 3 个月内,均陆续出现了人间病例。多个实验室的监测表明,H7N9流感疫情发生后 2 年内,尽管活禽市场始终存在H7N9 循环,但养殖场、白羽肉鸡屠宰厂内一直没有发现病毒。现在,不仅养殖场出现感染乃至发病,白羽肉鸡屠宰场也可以检测到阳性样品。与此对应的是,除消费者、活禽市场宰杀人员外,家禽养殖者、屠宰工人等职业人群也成为风险群体。活禽零售市场家禽感染率显著高于批发市场,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市场的“扩散器”作用。 2、全面关闭活禽市场是一个长期过程 明晰禽流感的市场传播机制后,有关专家联合提出了坚定落实关闭活禽市场的建议,还有学者提出了永久性关闭活禽市场的观点。但综合分析,受居民消费意愿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全面、永久性关闭活禽市场的难度极大,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有关方面在南方地区的调查表明,当地 2/3 以上的居民倾向于购买活禽来加工食用,不足 1/3 的居民愿意购买冰鲜、冷冻禽肉。即使在 H7N9 疫情影响严重时,广州、南宁、杭州、上海、南京等 5个城市的居民,在农贸市场购买活禽的消费意愿仍占 38% 以上。年龄越大,这种倾向越强。受消费习惯影响,一些地方在主城区关闭活禽市场后,活禽交易却向城郊转移。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早已推广冰鲜鸡,但活禽市场交易仍占一定份额。如台湾推广冰鲜禽肉50 年后,市场上仍有约 10% 的禽肉产品来自活禽交易;香港推广冰鲜禽肉上市 17 年后,市场活禽交易量仍占30%。美国与我国消费习惯差异很大,当前依然存在活禽市场,并可检测到禽流感和新城疫病毒 。这说明,在我国大陆地区全面关闭活禽市场,恐怕不是 10 年、20 年能够解决的问题。 |
上一篇:我国北方地区羊群卫生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