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前后盘吸虫病概述 前后盘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兽的瘤胃壁上,危害不大;幼虫移行寄生于真胃、小肠、胆管、胆囊时,可引起较严重的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流行病学:生活史类似于肝片形吸虫。 临床表现:患畜可表现为顽固性下痢,粪便呈粥样或水样,常有腥臭;消瘦、贫血、颌下水肿,黏膜苍白,最后呈严重的消耗性恶病质状态,卧地不起,因衰竭而死亡。 36、隐孢子虫病概述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人畜共患病,能引起哺乳动物(特别是犊牛和羔羊)的严重腹泻和禽类剧烈的呼吸道症状,也能引起人(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者)的严重腹泻。 流行病学:隐孢子虫的发育过程与球虫基本相似,也包括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带虫动物的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可经消化道感染易感动物;家禽还可经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家畜中,犊牛对隐孢子虫易感。人工感染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粪哽带有大量的纤维素,有时含有血液;患畜生长发育停滞,极度消瘦。 禽类中,以火鸡、鸡、鹌鹑的隐孢子虫病最为严重。病禽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火鸡隐孢子虫寄生于肠道。主要症状是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诊断: 生前诊断采用粪便集卵法。 死后诊断可用病变部肠黏膜涂片染色镜检;或取材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材料必须尽快固定),观察内生性发育阶段的虫体。必要时还可辅助以动物接种(经口感染),之后做组织学病原鉴定,加以确诊。 防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只能从加强环境卫生和提高免疫力人手来控制本病的发生。 37、牛、羊钩虫病概述 牛、羊钩虫病由钩口科、仰口属的线虫引起,成虫寄生于牛、羊的小肠。 流行病学:卵随宿主粪便排出后,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经口或皮肤感染宿主,其中经皮肤感染为主要途径。感染性幼虫钻入宿主皮肤血管后,随血流进入肺,再通过支气管、气管进人口腔,被咽下后,到宿主小肠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到成熟需30~56d。 临床表现:虫体吸血导致贫血,吸血过程中频繁移位,造成宿主肠黏膜多处出血。还可分泌毒素,导致寄生部位损伤、炎症、溃疡。经皮肤感染移行过程中,会造成组织损伤、肺出血等。 成畜顽固性下痢,有时带有血液,粪便发黑。渐进性贫血、消瘦。幼畜还可有神经症状,发育受阻。 诊断:粪便检查虫卵,新鲜钩虫卵具有一定特征性:色彩深,发黑,虫卵两端钝圆,两侧平直,内有8~16个卵细胞。剖检可在寄生部位找到虫体。 防治:在流行地区,预防可进行定期驱虫,春秋季各一次。夏秋感染季节避免吃露水草,不在低湿地带放牧,草场可和单蹄动物轮牧。此外,要加强饲养管理,粪便发酵处理,注意冬季补饲,搭建棚圈。治疗药物如下: 1,伊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0.2mg,一次内服或皮下注射。 2,阿苯达唑 每千克体重10~15mg,一次内服。 3,左旋咪唑 每千克体重6~8mg,一次内服或注射。 4.甲苯咪唑 每千克体重10~15mg,一次内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