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小孢子菌感染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治疗周期长,预后较好,但完整准确的治疗对良好的预后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基本信息:2岁,雌性绝育,美国短毛猫,2.7kg。常规免疫、驱虫。主诉症状为脱毛,且脱毛区域边缘有些红肿,患猫出现较频繁的舔咬、抓挠患处现象。症状持续约2-3周。曾在其他医院进行过检查、诊断,自行使用过皮特芬喷剂、肤多乐喷剂、康卫宁注射剂,使用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且症状进一步加剧、扩散。 2、检查 2.1 体格检查 患猫颈部、背部、耳廓背侧及后方毛发脱落,脱毛区域红,边缘毛发粘结并可见结痂。 2.2 实验室检查 镜检可见毛根、皮屑大量孢子成分。 3、治疗 3.1 治疗方案 考虑患猫病程持续时间及病灶分布,进行如下治疗,同时嘱进行环境消毒及净化。 外用药物/浴液治疗:4%氯己定香波药浴,1-2次每周;盐酸特比萘酚软膏,2-3次每天; 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盐酸特比萘酚口服片,20mg/kg,P.O.,Q24h 营养支持:不饱和脂肪酸;SAMe及水飞蓟素口嚼锭; 3.2 治疗过程及转归 首诊当日,检查肝脏生化指标,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开始进行治疗的同时嘱佩戴伊丽莎白圈。 Week1:第一周内出现1一次呕吐症状,体表病灶结痂干燥,颈部病灶面积稍有扩大;考虑患猫呕吐症状不频繁且可能与进食改变相关,治疗方案维持原样。 Week5:患猫复诊,体重稍有增加(0.25kg)可见躯干部位病灶有好转,颈部病灶面积大小不变,但出现向右侧推移的表现。患处毛发及皮屑镜检仍然可见孢子,嘱盐酸特比萘酚剂量上调至30mg/kg,P.O,Q24h。 Week7:患猫复诊,猫全身病灶未再继续扩散/推移,且在病灶处可见新生毛发生长,毛发质地干涩且黄,主诉猫偶有搔抓脸部/伊丽莎白圈动作。与主人进行沟通后进行治疗后的第一次真菌培养及肝脏生化指标复查,生化指标提示ALP轻度升高,其余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第一次真菌培养结果为阳性。 Week9,Week11分别复诊进行真菌培养,期间口服特比萘酚,每间隔一周连续口服7天。该两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但主诉患猫仍然存在摘掉脖圈后搔抓脸部的表现。 连续两次阴性结果后,患猫停药,回访时面部瘙痒症状已消失。 4、讨论 4.1诊断 通常小孢子菌感染的诊断需要结合动物的病史和临床症状,并且有多种手段可进行确诊。 4.1.1直接镜检 对患病动物患处直接进行拔毛或皮屑搔刮镜检,约40-70%的病例可在镜下直接镜检到菌丝及孢子成分从而对病例进行确诊。该方法所得结果受到检验人员操作、经验的影响,且镜检阴性结果无法排除小孢子菌的感染。 4.1.2真菌培养 选取病灶部位毛发及皮屑是最可靠的确诊手段,也是唯一能够确诊感染真菌种类的方法。但有时非真菌感染性皮肤病的动物会得到阳性的真菌培养结果,此时可能提示动物暴露在孢子污染的环境内,或呈携带状态。(例如:猎犬) 4.1.3 其他诊断方法 伍德氏灯、活检、免疫组化等方法也可以进行真菌感染的诊断。 |
上一篇:重症犬细小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
下一篇:犬感冒药中毒的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