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初南方某猪场的母猪群按免疫程序接种口蹄疫疫苗一月后,发生疑似口蹄疫的病症,后经兰州兽医研究所实验室确诊为塞尼卡病毒A。为了便于大家初步了解塞尼卡病毒A,现将近期搜集到的有关塞尼卡病毒A(SenecavirusA,SVA)的相关资料归列如下,供参考。 塞尼卡病毒A最初发现时被认为是一种细胞培养基污染物,被提议为具有溶瘤属性并对人类癌症治疗有用的非致病性病毒。然而,在特发性水疱病的猪体常分离到塞尼卡病毒A,因此被提议为猪水疱病病原体。该病毒于1988年首次分离,2015年被确定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与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同一家族。塞尼卡病毒A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和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毒同属于小RNA病毒科),基因组约为7.2Kb,有4个结构蛋白(2A-C,3A-D),其中VP1被公认为是小RNA病毒科免疫原性最强的蛋白。其早期(1988-2001)分离毒株之间的同源性高度一致(99-100%)。该病毒可在猪,牛和啮齿类动物体内增殖。猪感染后出现跛行、水疱、新生仔猪死亡,临床症状与口蹄疫难以区分。
图1:塞尼卡病毒A病毒结构模型 二、发病历史 塞尼卡病毒A(SenecavirusA,SVA)于1988-2001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均有报道。直至2007年在加拿大发生该病时才被确定。巴西和美国先后于2014和2015年暴发该病,其特征是发病猪出现跛行、口蹄部出现水疱和乳猪死亡。2015年9月由科赫假设验证通过,对9—10周的仔猪攻毒试验,病毒血症5~7天,第10天出现典型的水泡症状,在心、脑、肺、小肠等组织均可分离到病毒。随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新西兰也有相关报道。该病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FMD)、猪水泡病(SVD)、猪水疱疹(VES)和水疱性口炎(VS)极其相似,难以区分。2015年在我国广东首次报道,且分离的SVA病原与加拿大、巴西、美国分离到的SVA同源性为94.4-97.1%。塞尼卡病毒A的传播途径被怀疑为为媒介(吸血昆虫),气溶胶,消化、呼吸道。 临床案例1—巴西南部某猪场 基本情况:2014年,存栏母猪为8000头的一猪场暴发塞尼卡病毒A。该猪场有多栋猪舍且采取自然通风,猪场采取自繁后备母猪,其精液来自外部公猪站,每周送3次精液到猪场(周一,周三和周五)。猪场员工都是全职人员,且该猪场不与其他猪场共享设备和物资。总体上,该猪场具有很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消毒室,洗澡间,低频率的生猪运输,运猪车辆用化学药品清洗和消毒,)。建厂10年以来,该猪场没有水疱病且蓝耳病病毒阴性,但肺炎支原体阳性。育成舍每饲喂栏30头猪,保育舍每饲喂栏60头猪。 |
上一篇:猪用B超在生产中的应用(图)
下一篇:图解犬皮下和静脉注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