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经历了养殖场数量的急剧减少;养殖场规模的迅速扩张;规模化进程相对减速,场均存栏量趋于稳定,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本文进行深度分析。 行业洗牌——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三步走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正式始于19世纪80年代初期,在此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快速推进。在此期间,生猪养殖场数量锐减近90%,由70年代末的65万家减少到现阶段的7万家左右。行业规模化持续推进,具体表现为:(1)行业整体产能提高近22%,生猪年总出栏量增加35%,由8000多万头提升到1亿多头;(2)场均存栏量增长近10倍,由70年代末的95头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900多头;(3)猪场经营效率显著改善,1975年至2009年,美国平均PSY由9.75头提升到19.05头,增长95%。(4)随着合同生产方式的推广,生猪养殖场运营也逐渐专业化,繁育一体化猪场在1992至2004年间占比由66%快速下降到18%,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的种猪培育农场、仔猪喂养场及肥育猪场。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主要特征是养殖场数量的急剧减少; 第二阶段位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期间存栏量超过5000头的大型养殖场开始涌现,主要特征在于养殖场规模的迅速扩张;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规模化进程进入深水区,规模化进程相对减速,场均存栏量趋于稳定,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 阶段一:散户养殖大幅退出,猪场总量快速瘦身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进程正式启动并快速推进,主要表现为生猪养殖场数量急剧减少。 小散逐步退出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生猪养殖场家数接近65万,且生猪存栏量100头以下的小型猪场占比达78%。而到1989年养殖场总量减少至30万左右,降幅达50%以上,存栏量在100头以下的小猪场由50万下降到20万左右,占比也逐渐降至66%。小型猪场(生猪存栏量100头以下)选择退出主要源于:(1)小型养殖场因不具备成本优势且无法保证产品品质而难以适应行业整合;(2)80年代之前美国的牲畜养殖补贴政策按照生产面积支付,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小型猪场难享国家优惠,生存艰难。小散的退出为规模化养殖场腾出了空间,加之国家政策的支持,生猪养殖规模化加速发展,存栏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数量此期间增加近12%(1977-1989年)。 规模养殖初步昭显 由于大量小型家庭农场养殖户的退出,美国生猪存栏总量在80年代经历了大幅下滑,存栏总量减少至历史最低点约5100万头,降幅达24%。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养殖场数量的快速下降,规模化的养殖场受资金、技术等高壁垒条件限制难以迅速填补这部分空白。但该阶段规模化养殖的苗头初步彰显,场均存栏由87头左右显著提升近150头,增长近2倍。 阶段二:猪场存量继续下降,养殖规模持续扩张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驶入快车道,在猪场存量不断减少的同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场均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型和超大型养殖场开始涌现。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的生猪存栏总量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该阶段养猪场数量快速减少,由1989年的30万户减少至2000年的8.6万户,降幅近70%。但养殖场规模的迅速扩张有效弥补了退出者留下的市场空白,尤其在1995年以后场均存栏量快速爬升。1986年场均生猪存栏在150头左右,到2000年上升至近700头,增幅达413%。与此同时,生猪存栏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在1986年开始大量产生,总量近8000家左右,到2000年增至近12000家,增幅50%。1996年开始出现出栏量在5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数量在1400家左右,到2000年达到2000多家,四年内增幅45%。 从不同规模养殖场的出栏量占比来看,1988年出栏量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占总出栏的32%,而出栏量在50000头以上的占比只有7%。到2010年,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出栏量占比下降到2%左右,相应的出栏量在50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出栏量占比上升到51%。生猪养殖场能够进行快速规模扩张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小散退出释放了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因为规模化养殖在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供给稳定及产品品质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契合了行业整合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