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可以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降低动物对某种疫病的易感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免疫接种时有许多误区应加以避免,现作一总结,供大家参考! 1 疫苗稀释的问题 冻干苗在使用前需要稀释,一般应用蒸馏水、生理盐水或专门稀释液,如马立克苗必须用专用稀释液;而猪三联苗必须用生理盐水,若用铝胶液稀释,则影响猪瘟抗原。有些养殖户忽视稀释对疫苗效果的影响,用自来水(含有氯离子等)、温开水(应用凉开水)等进行稀释都是错误的,均会影响到疫苗的效果。 2 免疫接种后的反应问题 2.1 正常反应 疫苗属于抗原,对于机体来说是“异己”物质,进入机体后由于排斥反应会导致动物出现一些“异常”外在表现,如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活动迟缓、体温升高等,但在24~48h后消失,都属于正常反应,不需治疗。因为现在使用的肾上腺素(用量过大时)、地塞米松之类的药物,都属于免疫抑制剂,会干扰抗体的形成造成免疫失败。 2.2 严重反应和过敏反应 在进行免疫接种的过程中经常会一些不良反应,如接种猪三联、口蹄疫疫苗时,猪在接种5~15min内会出现呼吸困难、喘气、皮肤发红、呕吐、抽搐等表现,一般认为属于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严重反应或过敏反应,需要治疗,否则,会造成动物的死亡,且救治时间长短与治愈率呈正相关。 2.3 诱发症或合并症 在养鸡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接种新城疫疫苗后,有时鸡会在接种的当天晚上或次日,出现类似于新城疫的表现,且有一定死亡率。针对此种情况,是由于疫苗毒力过强或用量过大等所致,还是处于新城疫病毒潜伏感染期,应该如何治疗?是再用疫苗紧急接种治疗,还是用药物治疗?是困扰许多兽医人员的一个问题。据笔者在实际生产中观察,若发生的是病毒性疾病,死亡率高时,最好用抗病毒药来治疗,否则,会加剧鸡只死亡;死亡率不高时,最好用疫苗二次紧急接种,虽然会对首次接种产生影响,但3~5天后会产生更高抗体;零星死亡或群体精神差时,可以视情况来决定是否紧急接种。 3 免疫前后是否可以用药物的问题 一般认为接种活疫苗时,前后1周禁止使用抗病毒药物;用活菌苗时,前后7~10天禁止使用抗菌素;用灭活苗时,药物对其影响不大。那么饲料中添加的药物,如土霉素、金霉素、利高霉素,对疫苗接种有无影响呢?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影响不大,因为饲料中添加的药物量较小;二是会对疫苗产生一定影响,笔者倾向于后者。 此外,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时,用疫苗接种能和抗菌素同时使用吗?一般认为,两者同时使用是有影响的,应至少间隔24h。因为加入抗菌素后会改变疫苗的PH值、渗透压,对疫苗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当前发病多为混合感染,往往是两者同时使用,这就需要用动态观点来看待。 4 免疫接种起效期的问题 疫苗不同于药物,不会像药物进入机体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产生作用峰期,它需要一定的起效期。有些养殖户在利用疫苗紧急接种时,往往比较性急,总是说:“这都用疫苗2天了,怎么还控制不住死亡,是不是疫苗的效果不行?”一般情况下,活苗的起效时间是3~5天,灭活苗的起效时间是2周左右,在未产生抗体之前,属于疫苗的“空白期”,对于机体来说是无保护作用的。 5 不同疫苗间的干扰问题 目前,养殖场免疫程序中接种疫苗的种类越来越多,一个必然的问题:不得不考虑疫苗的干扰现象。一般认为,如果两种疫苗间有干扰作用且需同时使用时,应间隔7天以上,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母猪的一些繁殖障碍性疾病如PP、PR、PRRS、日本乙型脑炎等,大多建议在配种前使用,而母猪从断奶到发情只有3~5天,长的7~10天,若要接种3种疫苗如何来操作?这是笔者在对养殖户进行培训时,时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因此,在一些养殖场,从母猪哺乳期就开始接种来解决这个问题。而经过我们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发现,部分母猪在接种后泌乳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疫苗间的干扰如猪瘟与繁殖与呼吸综合障碍症、新城疫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也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下一篇: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的免疫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