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这个生物安全体系各项“软件”措施的完善与具体实施。 1.“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合理的布局 (1)鸡场与城市和主要运输干道之间距离(20~50千米;2000米) (2)鸡场内功能分区 大型集约化鸡场:行政经营管理区、职工生活区和生产区异地建设为好。 小型养殖场:将行政管理区、职工生活区、饲养区和粪污处理区根据拟建场区的地形地势、主导风向,按照由高至低、由上风向到下风向顺序分布;各功能区之间应建立隔离围墙或防疫隔离带,养殖区四周应设立防疫沟。 (3)鸡场内各生产区的布局上要独立化,做到各功能单元间要有隔离带或绿化带;每个功能单元都能做到“全进全出 ”饲养模式、净道和污道分开。雏鸡和饲料走净道,死鸡、淘汰鸡和粪便走污道。 (4)设立并有效地利用卫生消毒措施 场区入口处设立车辆消毒池、熏蒸消毒室和人员淋浴消毒室,所有进出场人员、进出场车辆、物品必须经过消毒方可出入。每栋舍设立唯一可控入口,饲养员和其他人员在进入鸡舍前必须先经过淋浴和在消毒盆消毒后,更换生产区专用清洁工作装,才能进入鸡舍。 各生产区需配备高压冲洗消毒设备,对生产区内鸡舍和道路应采取定期的冲洗消毒,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鸡群受感染的机会。 在主生产区之外下风向设立病理观察和剖检室,在下风向约500米处设化尸坑和粪便发酵池。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建立焚烧炉,用于无害化处理病死的畜禽。 2.软件措施 主要生物安全的防控技术包括:雏鸡和疫苗的质量检测;鸡舍的准备;控制适宜的鸡舍环境 (适宜的温、湿度环境 ;通风换气 ;适宜的饲养密度 ;坚持日常的预防性消毒、必要环节的应急性消毒);保持喂料系统和饮水系统的清洁卫生。疫苗免疫环节注意事项:免疫的必要性与过度免疫的危害、免疫过程的交叉感染与应激防护;及时淘汰残次鸡;重视鸡场的杀虫灭鼠工作。 三、机体防御屏障的功能与保健 (一)表皮系统的屏障作用 皮肤屏障:皮肤作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首道屏障,不断受到各种微生物、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的影响。 2.物理屏障:皮肤完善的结构(影响因素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B族缺乏;鸡痘的感染、机械损伤等)。 3.色素屏障 4.神经屏障:影响因素有钙、胆碱、维生素B6、维生素B1、B11、维生素D3等。 5.免疫屏障:其中皮肤免疫屏障在保护机体免于各种刺激因素的损伤和促进机体损伤后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皮肤免疫屏障是机体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侵袭的重要先天和后天免疫因素。皮肤中参与免疫的细胞有: (1)树突状细胞(包括郎格罕细胞和炎症性树突状上皮细胞,参与抗原的提呈。) (2)T 淋巴细胞 (3)角质形成细胞(它既可分化成为复层鳞状表皮,构成结构屏障,又可表达防御素和内源性抗菌多肽等,对抵御外界微生物入侵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真皮内血管外细胞(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在皮肤免疫中也起重要作用)。 这些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特点:细胞膜都含有较高水平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的流动性,易于受到各种氧化性损伤。 (二)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95%以上的感染发生在黏膜或由黏膜入侵机体,故黏膜免疫日益受到重视。 柱状纤毛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和黏液运输:每个细胞有300余根纤毛,每秒钟向前摆动次数达1000~1500次。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甚为敏感。黏附于气道内壁或黏着于黏液表面的巨噬细胞可以清除入侵的细菌、粉尘、衰老的细胞、失活的肺表面活性物质。 |
上一篇: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
下一篇:我国鸡蛋安全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