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打造禽类“全产业链”模式——泰森食品 泰森食品是禽类全产业链模式的优秀代表(泰森食品并不自己养殖牛和猪,而是通过独立的牲畜养殖户或者在公开市场购买获取牛肉/猪肉加工原料,公司亦不生产畜类饲料)。公司历经80年发展,由单独养鸡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集饲料生产、禽类养殖以及鸡、牛、猪肉制品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2013年公司实现收入343.7亿美元;其中鸡产业销售收入为123亿;实现营业利润共13.8亿美元,其中鸡产业部分6.5亿。公司13年饲料的产量约1260万吨(推算),居美国饲料行业第三。 打造禽一体化产业链 泰森食品在禽类(鸡)一体化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公司在养鸡优势州建设孵化场、种鸡社、鸡饲料厂、肉鸡宰杀加工厂、化脂厂、冷库、宠物食品厂、调理肉食品厂、分销中心等产业一体化项目。公司凭借其禽产业链上的优势,实现了禽类饲料市场份额的逐步提升;并在夯实国内业务的基础上,通过合资经营、并购等手段,开拓中国等国际市场。现阶段,泰森食品拥有鸡饲料厂40家,鸡肉加工厂57家,在美国肉鸡市场上占据了约25%的份额。2001年泰森食品与山东诸城外贸合作踏出其在中国的第一步(主要从事鸡肉深加工产品生产业务);2008年又在华独资成立两家分别主营禽类食品加工和销售的子公司,并在巴西兼并了三家禽类加工厂,现阶段公司海外业务已经遍布130多个国家。 二、中国饲料行业步入二次成长阶段 (一)中国饲料行业历程:饲料产业已迈入二次成长阶段 与美国饲料产业发展轨迹类似,中国饲料行业亦经历了初始成长期、规模野蛮扩产的快速成长期,并在2005年前后步入二次成长阶段。 初始成长阶段(1979~1986)饲料产量高速增长,生产厂家迅猛增加。中国饲料行业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从1979年到1986年这一时期是中国饲料行业的初始成长阶段,从无到有;饲料产量从初始的100万吨增至1986年的1455万吨,CAGR56.2%。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时期为卖方市场,饲料厂商依靠庞大的业务量获得相当丰厚的利润。 快速成长阶段(1987~2005)饲料产量持续增加,厂商数量有所下降。1987到2005年的近二十年是中国饲料企业快速成长的时期,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成立,饲料年产量提升到1.09亿吨,CAGR10.5%;饲料企业数量也增至1.55万家。虽然2001年有过一次行业整合,企业数量下降了一半,但由于行业进入的技术、资金门槛较低,仍然有企业不停涌入,盲目加剧竞争,行业在快速增长后期逐步进入微利化时代。 二次成长阶段(2005至今)饲料生产超越美国成第一大国,企业数量锐减,优质企业寻求差异化。2005年以后中国饲料行业迈入二次成长时期。饲料年产量继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CAGR8%。2011年中国饲料产量达到1.81亿吨,首次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饲料生产国。2013年产量1.91亿吨。大企业合作、兼并、重组速度加快,企业数量减少到约10000家。优质企业积极改革,寻求突破。 (二)中国饲料行业二次成长新格局:横向整合+一体化 在中国饲料产业二次成长的背景下,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亦正在经历横向整合和纵向一体化。2005年以后,中国饲料企业联合、重组、兼并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增加,饲料行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呈现新格局,一批大型饲料企业向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成为养殖业产业化发展的骨干力量。 1.企业横向整合步伐加快 进入二次成长阶段,在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农业力度,推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饲料企业加强了与地方政府以及农户之间的合作,或自身形成全产业链或和其他企业合作完成一体化。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大的企业纷纷扩张自己的版图,形成集聚效应。 2.涉足纵向一体化 中国饲料企业纵向打通产业链形成一体化或者搭建服务平台。目前中国饲料行业上市公司共有10家,其中主要生产猪料的占一半,生产水产饲料的有三家,剩下的两家主要在禽类饲料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从这些公司近年来的主营业务来看,生产禽类饲料的两家都完成了“种苗—饲料—养殖—肉制品”纵向一体化流程;生产猪料的大北农、唐人神以及金新农都侧重于在专业饲料方面扩大优势,并提供价值链服务;在水产饲料方面居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通威股份和海大集团以及主营猪饲料的正邦科技和正虹科技都不约而同地向下游养殖业扩展。大北农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往种猪业务方向延展。 |
下一篇:悬在饲料企业头上的“五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