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犊牛舍每头犊牛至少要有1.5~2.2平方米的活动空间,每个畜栏的面积为6~12平方米。畜栏可以排式排列布局在具有屋顶的畜舍内,可以是单列式,也可是双列式,畜舍可根据当地气候特点为开放式、半开放式或者封闭式,总的要求是通风良好,又不形成穿堂风。畜栏地面不应该是通常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水泥地面,而应该是铺设干净、干燥的垫料,如细沙、稻草等。 2.及时饲喂足量的初乳。 初乳就是母牛分娩后第一天挤出的浓稠、奶油状、黄色的牛奶,随后4天挤出的牛奶逐渐接近正常奶,称为过渡奶。初乳中的抗体可以通过肠壁完整吸收到血液中,进而消灭进入血液中的微生物和其他抗原,如毒素等。犊牛刚出生时,对抗体的吸收率可达20%(6%~45%),几个小时后,对抗体的吸收率急剧下降,而小肠的消化能力增强。24小时后犊牛不再具有吸收抗体的能力,称为小肠关闭。如果犊牛出生后12小时之内没有饲喂初乳就很难获得足够的抗体抵抗微生物的感染。 可见及早饲喂初乳是培育犊牛的关键。犊牛出生后一恢复正常呼吸(一般1小时内)就可立即饲喂初乳,出生后6~9小时再次饲喂初乳。如果延误第一次饲喂初乳时间,在24小时内要增加饲喂初乳的次数才能保证犊牛获得足够的抗体。 饲喂优质初乳对新生犊牛很重要,经产母牛初乳的抗体含量比头胎母牛的要高,同时由于经产母牛生活时间长,接触免疫源广,其所含抗体种类多,抗病能力较广。可以将本饲养场成年母牛生产的额外初乳冷冻保存,以便保证每头新生犊牛都能获得足够的优质初乳。 科学饲喂足量初乳。初乳应加热到39℃才能饲喂,每次饲喂初乳量为犊牛出生重的4%~5%,如初生重40千克的犊牛每次饲喂2千克。24小时内必须饲喂3~4次初乳。出生后1小时内饲喂第一次,出生后6~9小时饲喂第二次。若饲喂初乳延迟,或者每次饲喂量不足,应适当增加饲喂次数。 使用带奶嘴的奶瓶饲喂初乳容易控制饲喂量,也容易调教犊牛。每次饲喂后奶瓶和所有用具都必须彻底清洗干净,并尽可能实行定期消毒,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的生长和病原菌的传播。有些体弱不能吸吮初乳的犊牛可以在兽医的指导下采用食道管强饲,强饲使用的用具和器皿必须进行适当消毒处理。 3.哺乳犊牛饲喂技术。 (1)哺乳犊牛需单栏饲喂,避免相互吸吮、舔舐。哺乳犊牛吃奶后喜欢相互吸吮、舔舐,这不仅会造成腹泻等疾病的传播,还会造成奶头、脐带的发炎,舔舐后被毛进入消化道后还会造成瓣胃的堵塞,严重影响犊牛的采食和生长发育。 (2)饲喂定量牛奶。犊牛出生第一天饲喂初乳,然后饲喂过渡奶。接下来几周应当饲喂全奶或者营养价值高的代乳品。这一阶段以饲喂液态食物为主,以保证犊牛健康生长,使犊牛获得足够的骨骼发育。且所有存奶、喂奶的设备、容器必须及时彻底清洗,必要时还需消毒。 每天的喂奶量为出生体重的8%~10%,在断奶之前应当一直按这一标准饲喂。虽然随着犊牛的生长,营养物质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限制牛奶的喂量可以促进犊牛及早采食足够的精饲料,来补充牛奶营养供给的不足。饲喂量低于此水平可能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饲喂量过多不仅增加饲养成本,影响补饲精料的采食,还有可能引起犊牛腹泻,未必会获得更大的增长速度。这一时期,犊牛的健康比快速生长更为重要。可以采用奶瓶或者奶桶给犊牛饲喂牛奶。奶桶较奶瓶易于清洗,但用奶桶饲喂刚开始犊牛可能不习惯。可以用手指沾一些牛奶引导、训练犊牛头朝下吸吮牛奶。用奶嘴头朝上饲喂更趋于自然,可以有效减慢吮奶速度,进而减少腹泻的发生。采用奶瓶饲喂总的饲喂效果要比用奶桶饲喂好。 犊牛出生后的头2~3周,牛奶须加热到犊牛体温(39℃)后才能饲喂,对稍大一些的犊牛,牛奶温度可以稍低一些(25~30℃)。可以将初乳、过渡奶发酵后饲喂犊牛。初乳和过渡奶营养价值高,不应随便丢弃。可以将其储存于低于21℃的室温下发酵,发酵后的牛奶可以在低温下保存几周。如果室温过高不能使牛奶正常发酵可以每千克牛奶加入10毫升丙酸或者乙酸-丙酸溶液后,装入容器内发酵。注意,贮存发酵奶的容器应当用塑料容器,而不是金属容器。 (3)尽可能及早饲喂精料补充料。出生4~7天就可开始诱导犊牛采食精料。诱导犊牛采食精料的方法有:将精料与糖蜜、糖浆、牛奶等口感好的食物混合饲喂;喂完牛奶后直接抓起一把精料放在桶中或者在手上让犊牛舔舐,或者将精料黏附在奶嘴上,或者直接塞入嘴中促使犊牛采食,保持精料的新鲜度,少量多次添加精料,并让犊牛随时可以得到清洁的饮水。 (4)断奶。当犊牛每天能够采食体重1%的精料补充料时,可考虑给犊牛断奶。大多数犊牛可在6~8周龄断奶。在断奶前一周,犊牛饲喂牛奶的次数减少到一天一次。如果犊牛采食精料不足,即使到了预定的断奶时间也要适当延期断奶。对于生长缓慢、体弱的犊牛需要延长断奶时间。如果犊牛断奶后不能保证提供优质粗饲料和足够数量的优质精料补充料,可考虑推迟断奶。犊牛及时断奶采食固体饲料,可降低饲养成本,同时也可提高犊牛的生长速度。 |
上一篇:奶牛养殖主推技术介绍(一)
下一篇:奶牛养殖主推技术介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