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潜糜烂斑。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内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4.1.4 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成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4.1.5 易感羊群发病率常达60%以上,病死率达50%以上。 4.1.6 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4.2 病理变化 4.2.1 尸体病变与牛瘟相似。眼部可见结膜炎,弥散性卡他性炎症。侵袭性口炎,下唇邻近的齿龈、颊和舌经常发生损伤,更严重时这种病变发生于上腭、咽和食道的上三分之一处。胃肠道病变主要表现为大面积坏死,糜烂性损伤从嘴延伸到瘤胃、网胃交接处;皱胃呈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小肠一般有中度损伤,呈现有限的出血条纹;大肠、盲肠、结肠有小的红色出血点,时间稍长汇合在一起,呈现“斑马纹”样特征性线状条纹。脾脏出现坏死病变。肺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纤维蛋白性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和肺脏出现千酪样病灶,肺脏表面、支气管黏膜等有出血点。如继发巴氏杆菌则肺呈现暗红色或紫色区域,触摸坚硬,这种变化主要见于肺的尖叶和心叶。淋巴结肿大,变软。 4.2.2 组织病理学变化:病毒导致呼吸道上皮黏膜和滋养层坏死,嗜伊红胞浆和核内可见包涵体。所有上皮组织的多核巨细胞(合胞休)和淋巴结一样能够观察到感染。脾脏、扁桃体和淋巴结可见核固缩和核破裂导致淋巴细胞坏死。在舌唇和软腭出现包涵体,在肺炎肺泡腔出现合胞体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内出现胞浆包涵体。该病毒对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亲和性,一般能在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中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嗜伊红胞浆包涵体。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坏死,这具有诊断价值。 5 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但该病必须与口蹄疫、巴氏杆菌病、山羊传染性膜肺炎等做鉴别诊断。确诊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病料可采集病畜的鼻腔浆液性分泌物,回肠、直肠黏膜,凝固的血液或抗凝全血,还可取肠系膜淋巴结或支气管淋巴结、肺脏、脾脏、扁桃体和舌等器官组织。 5.1 病毒分离培养用适宜的细胞进行培养,因细胞病变作用出现需要一定时间,在培养5~6天后应进行盲传继代。该病毒分离物通常采用病毒中和试验或电子显微镜做进一步鉴定。 5.2 血清学试验常用病毒中和试验和竞争ELISA。 5.3 抗原检测常用的方法有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免疫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5.4 分子生物学检测目前常用小反刍兽疫病毒特异的cDNA探针和RT-PCR两种方法。国家外来动物疫病渗断中心建立了一步法实时定量RT-PCR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方法,能够特异、敏感、快速的诊断出小反刍兽疫。 6 预防和控制 目前,世界各国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治疗仍无有效的方法,对于已经发病的动物可以采用土霉素、四环素以及磺胺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防止细菌等微生物的继发感染。对于发病的疫区,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被动免疫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对于从未发生过的国家和地区,按照外来病处理,以扑杀、封锁措施为主。在出现大面积流行,单靠扑杀和封锁措施难以奏效时,可以考虑使用疫苗免疫接种。疫苗的种类有两种:一是异源疫苗,即牛瘟疫苗;二是同源疫苗,即小反刍兽疫弱毒苗。目前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免疫期为36个月。我国目前小反刍兽疫病毒的防控工作按照农业部制订的《小反刍兽疫防控应急预案》和《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执行。 7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忽略了对小反刍兽疫的研究,特别是忽视了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当前必须积极加强对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基础研究,尤其是基因组变异特性的研究。同时加强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明确其致病机理。建立商效、快速的病原检测新方法以及防治等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该病的免疫机理研究和疫苗研究工作,早日开发出更有效的疫苗,为有效防控乃至最终消灭小反刍兽疫奠定理论基础。 |
上一篇:我国猪蓝耳病猪场分类及防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