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外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国内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我国生猪出栏6.6亿头,存栏达4.64亿头,猪肉产量达5000万吨,约占全球猪存栏及肉产量的50%左右。同时,生猪产业在国内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4%左右,占肉类总产量的65%。 据统计,2010年我国养猪业每头母猪年平均提供商品猪13.58头,远低于养猪发达国家母猪年提供22头以上的水平。养殖规模方面,呈现出庭院式养殖和中小型规模化养殖逐步向规模化养殖转化的趋势。但以中小型和散户养殖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 1.2国外生猪业发展现状 生猪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生猪养殖户数减少,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养殖模式逐渐走向集约化、工厂化,且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控制管理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到生猪产业当中。目前,在世界生猪养殖行业当中,美国、丹麦等国处于领先地位。 丹麦2009年饲养出栏1000头以下的场生产量只占到总产量的5%,出栏3000头以上的占69.4%。美国养猪场的数目从1989年的30多万个降到了2009年的71450个。养猪场的主体养殖规模在向着1000-10000头的趋势发展,2009年存栏1000头以下的猪场存栏量只占总存栏量的5.3%,存栏5000头以上的占总存栏量的81%。 2、生猪养殖科技的最新发展 2.1种猪选育三大体系 美国、加拿大、丹麦是世界养猪发达国家,其种猪质量、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完善的育种体系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2.1.1丹麦育种体系。丹麦猪育种计划—丹育(DanBred)是在丹麦国家养猪生产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的,丹育主要通过比较种猪的生长性能(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繁殖性能(产仔数)、体型评定和胴体品质(屠宰率、瘦肉率、pH值)进行选种。每年71个核心群测定的种猪头数超过10万头,中心测定站年测定公猪5200多头,为丹育遗传改良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丹育的10个人工授精站拥有1800多头特优级种公猪。180多个扩繁场也在执行育种计划,为提高遗传改良速度和向商品猪场提供大批量的优秀种猪做出了巨大贡献。丹麦猪的生长和胴体性状等正接近于最佳值。要提高养猪的总体效益,关键是提高母猪的繁殖力,为此丹麦提出的生产目标是每头母猪年生产30头断奶仔猪。过去的目标性状是总产仔数,现在把产后5天活仔数作为目标性状,经济权重由30%提高到70%,产仔数的遗传进展为0.3头/年左右。而在2011年,由于繁殖性能平均已达15头以上,选育重点又转向了饲料利用效率。 丹育的种猪测定分为中心测定站和农场测定两种形式,并且受到丹麦国家养猪生产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农场的种猪测定内容增加了被测种猪的数量,提高了被选性状的估计育种值的准确性。中心测定站选留的公猪是人工授精站种公猪的主要来源。人工授精站的收益与农场主联系密切,以此激励通过加强选育提高种猪质量。人工授精站承担丹麦全国种猪配种任务,其设备先进,技术熟练。 2.1.2美国育种体系。在美国,有关猪的国家育种体系基本由国家种猪登记协会(NSR)、种猪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系统(STAGES)组成。 NSR的目的是保护系谱准确和维持品种纯度,提供种猪改良方案,帮助所有成员不断获得遗传进展。NSR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系谱和生产性能登记、品种改良、贸易支持。STAGES始于1985年,由美国农业部、普渡大学和美国约克夏俱乐部合作建立,资金源于这3家发起单位和国家猪肉生产协会(NPPC),现在由NSR利用系谱登记费用资助。NSR通过对全国种猪的性能测定结果进行遗传评估后,将估计育种值(EBV)汇集成可以随时升级的电脑联网数据库。每一头公猪都有一个按BLUP原理计算的综合指数值,作为其种用价值的综合评估,便于公猪间的横向比较。所需信息可通过网站获得,从而使全美的猪育种信息共享和种猪商务国际化得以实现。 |
上一篇:中国生猪养殖业未来格局
下一篇:猪场易遭投诉六大环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