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兑水都能兑,有抗生素的也要。”曾运营奶站的老张向记者透露,前几年,旺季时企业往往会抢奶,奶站也会将牛奶兑水,即使刚打过针的奶,奶站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后说点好话就会顺利进入企业。 “现在打了针的奶不要,刚下完牛犊子的牛的奶也不要。”在李建新看来,原本常常在牛奶里加水的奶站,眼下收奶的标准严格得不能再严格了,他告诉记者,打针后挤的奶,即使过了四天,也会要求检测,一次检测不合格,下次还要检测,直到合格才会收。 “反正有"抗"的,肯定不要了。”李建新没有上过学,说不清“抗生素”的全名,由于一次25元的检测费由养牛户出,所以他语气里带着些埋怨。他告诉记者,因为公司现在检测指标非常多,所以奶站也很小心,如果奶站发现哪家的牛奶里有抗生素,有时还会罚款,他家去年就被罚了3次,一共被罚了2000元。 李建新家的院子后面,是村里四家奶站中仅剩的一家,白墙黑顶的一排平房在村民的红砖院子中显得格外扎眼,每天上午和下午,奶农牵着各家的奶牛来这里挤奶两次,全是机械挤奶。 李建新说,现在奶站会把打过针的牛牵到一边,用单独的管子挤奶,然后要求奶农拿回家自己处理。即便是这样,也常常看到企业到奶站“找麻烦”。 “现在查得可严了,一点儿不符合指标就给拒回来,旺季时也会拒,除了抗生素,其他指标不合格也不行。”在奶站帮工的王大姐对记者说,这家奶站原来供奶给伊利,现在供奶给蒙牛,两家企业对牛奶的各项指标都查得很严。 记者了解到,奶农将“抗奶”拿回家后,都舍不得倒掉,一般用来喂牛犊,有时也会喂狗。此外,还会以1元/斤左右的价格卖给村里那户做奶豆腐的人家,奶豆腐是当地人习惯泡在奶茶里吃的一种奶制品。 对于抗生素奶的问题,王丁棉的看法是,牛跟人一样会犯病,犯病之后就得用药,使用抗生素在所难免,他2008年前后曾经提出过方案,建议像乌克兰等国家一样,将抗生素奶由非营利性机构收购,采用特殊工艺、去掉抗生素,做成饲料奶粉或别的产品。 养殖小区即“大散养”? 记者查阅内蒙古奶牛养殖相关资料时发现,2008年第6期的《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刊载了一篇题为《内蒙古乳业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论文,文中写道:“目前内蒙古乃至全国奶业发展的地点是农村,主体是农民,奶牛饲养规模小,分散在千家万户,人牛混居,生产水平低,制约了内蒙古奶业的发展。” 在内蒙古,除散养外的集约化养殖方式,主要包括标准化养殖小区、奶农合作社和大型牧场等。其中,标准化养殖小区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造,然后引导符合条件的奶站进驻,一度受到国家相关政策明文鼓励,在“三聚氰胺”事件爆发的前十年,内蒙古就投入巨资,发展了600多个养殖小区。这种小区模式与大型牧场有一定差距,但一定程度上的集约能带来产业链条上的话语权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原奶水平也随之提高,是由散养走向规模化牧场的过渡。 据中国乳业协会常务理事南庆贤去年8月给出的数据,近年来中国下了很大力气整顿奶业,过去中国奶牛大约60%都分散在个人手里,而加强整顿后,个人养殖大约占40%,规模化养殖占30%,规模化如小区养殖类占30%。 “牧场就是盖一个大院,把奶农的牛都赶过来,其实跟散养没什么区别。”这是老张的看法,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张利庠也曾对记者表示,很多养殖小区就是奶农将散养奶牛赶进小区,实际上仍是各自为政,只是小散变成大散而已。 记者在锡林浩特40公里外的养殖小区看到,这里的牛舍较为整齐,卫生条件好于人畜合居的农户家,奶农将自家的牛牵到这里后,自己也住在牧场分配的宿舍里,这里的收奶价格也比村里的贵0.2元/公斤,能有3元/公斤。 养殖小区建立时曾要求“六个统一”,即统一管理、供料、防疫、配种、挤奶、销售,但却少有小区能够达标,目前仍是“集中化散养”的状态。 李胜利说,作为我国奶业规模化发展的过渡化养殖方式,小区养殖如果能做到设定的“六个统一”,将为未来我国奶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需对不达标的小区加强管理,避免小区养殖“新瓶装旧酒”。 尽管目前效果不理想,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的集约化养殖,在提高奶质上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李胜利就曾在《中国原料奶调研报告》中指出,集约化养牛场所产的原奶,乳脂率较散户所产原奶高0.33%,两者在乳蛋白率、体细胞数量上也有差距。 |
下一篇:2013年中国奶业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