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篇

怎样的养猪模式最合适

日期:02-01 作者:阳光畜牧网- 小 + 大

    在“工业养猪”蓬勃兴起的时候,“农业养猪”依然具有生命力,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将是长期稳定的模式。

  我国农村的农户生猪养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猪生产模式,专家将此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专业的育肥猪养殖户,二是专业的母猪养殖户,三是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每种养殖模式都有它存在的区域性与合理性:专业的育肥猪养殖户育肥周期短,仔猪4个月就出栏,母猪和仔猪的养育风险就转嫁给了母猪养殖户,自己只承担了4个月的育肥猪的养殖风险。这些养殖户绝大多数在粮食主产区,像华北、东北地区;专业的母猪养殖户,也是传统的养殖户,虽然养母猪有一定风险,但一家就养一两头母猪,风险由广大的母猪养殖户分摊了,优点是投资少,回报快;自繁自养的小规模养殖户一般为圈养母猪10头以下,年出栏量在200头左右,近两年来,一部分小规模养殖户逐步发展成为中小规模猪场,母猪养殖一般停留在100头以下。可见,采取什么样的养殖模式,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条件决定的,二是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和投资能力决定的。

  而现在我国的生猪生产出现了明显的“二元结构”,既“工业养猪”与“农业养猪”相互融合或者说相互纠缠着。工业养猪其实发端于食品加工企业对效益的追求和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他们大建“自有”养殖基地。开始大多是通过“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到现在,企业自己投资养殖业的越来越多,通过“拉长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去年以来,一些著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在全国各地大建自己的而不是“公司+农户”的猪场。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资本、外国资本纷纷进入养猪产业,一时间,仿佛哪里不建几个大型工业化养猪场哪里就没有发展规模养猪,就落伍。

  形成规模养猪快速发展的因素很多,一是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二是消费习惯与结构发生了改变。三是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粮食与生猪主产区大力实施“粮转肉工程”,由外运粮食改为外运活猪。四是生态环保意识增强。五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六是龙头企业扩张能力提高。七是盈利周期使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样的经济环境催生了规模养猪,或者说工业养猪,而农户的规模养猪则发展缓慢。但是,工业养猪对市场运行来说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就拿市场波动与食品安全问题来说,散养户的猪只有活蹦乱跳的时候才能出栏销售,全村人看着呢。而企业“自有猪场”,高墙重门,谁来监督?只有政府。这就是行政成本。我们的人口密度、畜禽密度、水气环境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墙再高也挡不住疫病来袭,一个猪场千头万头全面扑杀,对市场的冲击有多大?拉长了产业链,就是拉长了风险链,包括企业的风险与政府的风险。因此,对工业养猪,政府要有严密的规划与监管。

上一篇: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

下一篇:生猪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