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建设现代畜牧业的基本做法 及我国现代畜牧业的模式设计 1 国外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现代畜牧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畜牧业基础设施更新、生产组织方式转变、经营主体素质提升、管理方式改进等多个方面,以及政府、畜牧企业、农牧民等多个主体层次,受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由于自然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在畜牧业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模式和道路。 1.1 现代草地畜牧业 主要是指以天然草地为基础,围栏放牧为主,资源、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畜牧业类型。在这种发展模式中,草地是基本的生产资料,饲草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投入要素,草地资源相对丰富是现代草地畜牧业发 展的关键因素,其典型代表主要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实行现代草地畜牧业的国家和地区,大都草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素有“草地畜牧业王国”之称。澳大利亚国土面积 770 多万 km,其中宜牧(农)草地就占国土面积的 60%以上,其四周环海,气候温和,是牛羊等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天然区域。 新西兰由南北两岛构成, 土地面积 26万km2, 其中草地面积 14 万 km2, 其中改良草场 9.4 万 km2, 天然草地4.6 万 km2, 以亚热带气候为主, 降雨量为 500~2400mm, 降雨量受地形地貌影响很大,是牛、羊等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天然区域。澳新两国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使当地畜牧业逐步进入了规范化、低成本、高效益发展的现代化轨道。 1.2 大规模工厂化畜牧业 主要是指以规模化、机械化、设备化为主要特征, 精饲料、资本和技术密集投入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畜牧业类型。典型代表主要以美国为主。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 劳动力资源紧缺和资金技术实力雄厚是发展大规模工厂化畜牧业的基本条件。土地资源丰富及劳动力资源紧缺共同构成了规模化、机械化和设备化大生产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规模化、机械化和设备化大生产为丰富的土地资源提供了高效的土地产出率,有效提高了稀缺劳动力资源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资金和技术的使用效益。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 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紧缺是其基本国情, 同时,又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畜牧养殖场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美国每个奶牛农场的养殖规模都达到 100 头以上 , 生猪养殖场年出栏 2000 头以上, 养鸡场平均饲养只数已超过1000 万只 。在养牛方面,从拌料、投料、挤奶、牛舍冲洗等几乎全部机械化、设备化;在养猪方面,从种猪、仔猪、饲料、育肥到销售各个环节, 机械化和设备化水平也都很高;养鸡方面机械化和设备化程度就更高了。目前,美国畜牧业正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 1.3 适度规模经营畜牧业 主要是指规模适度、农牧结合、环境友好的畜牧产业模式, 其典型代表主要有荷兰、德国和法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适合畜牧业发展。大部分国家草地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相比仍显得比较贫乏;耕地资源也相对丰富,但与美国相比,规模仍然偏小;同时也受到劳动力资源的限制。因此,受其劳动力等资源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欧洲国家自身土地 、畜牧业没有走类似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发展草地畜牧业为主的道路,也没有走类似美国的大规模工厂化畜牧业为主的道路,而走了一条适度规模经营、种植业与环境友好的道路。在荷兰,大部分畜牧畜牧业相结合、业农场的饲养规模,奶牛主要以50~100 头为主,生猪以 700 头为主,蛋鸡以3000 只为主。为了防止由于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畜禽粪便污染,政府逐步规定畜禽粪便送到大田或草地,施入土壤中。对于过剩粪肥,政府制定了粪肥运输补贴计划和脱水加工成颗粒状肥料,有的加入部分元素,成为专用性很强的肥料。 1.4 集约化经营畜牧业 主要是指针对土地资源稀缺 , 以资金和技术集约为主要特征的畜牧业发展类型,日本、 韩国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的畜牧业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人多地少,经济和科技水平较高,畜牧业资源相对贫乏,畜牧业发展受自然资源约束比较明显, 畜牧业发展主要以家庭农场饲养为主,发展适度规模,进行集约化经营。以日本为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畜牧业也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经营。具体表现是从事畜牧业的农户数逐年减少,经营规模适度扩大。如在北海道,奶牛户由1991年的1.46 万户下降到1997年的1.10 万户 ,肉牛户由 4630 户下降到3920 户,养猪户由 1590 户下降到 730 户,养羊户由 820 户下降到 310 户。而每户的饲养规模却相应扩大,奶牛由 59.6头增加到80.8头 ,肉牛由 72.1头增加到105.2 头,猪由395.0头增加到745头,肉用绵羊由17头增加到27头。畜牧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集约度不断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