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用药材(生药)的化学成分作为指标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造成了真正的中药没有标准 中医临床使用饮片配伍的复方及其制剂,患者服用是有效的;这个有效的药物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含量与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是不一致的,一般地说相同的成分均低于药材的含量。那么,使用药材的成分含量作为标准,其结果是绝大多数的中药是不合格的,尤其是药厂在生产中药制剂进行质量控制时,只能采用增加剂量和添加化学对照品的方法来适应规定的标准。 2.2随机选择药材的供试品建立化学成分含量的质量标准脱离临床 过去对中药的质量标准制定以30个药材的样品(商品或野生的、栽培的药材)为试验对象,通过对其所含的某种或某几个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最后确定最低含量指标作为化学成分质量标准的下限,这种做法完全脱离了临床,具有明显的不科学性。 2.3 化学成分含量越高质量越好是专业知识的严重错误 “现代中药”规定的化学成分含量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其规定的标准告诉人们:成分含量越高质量越好,这是一个专业知识的严重错误。从药效学的角度来讲,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生物效应是密切相关的,岂有含量越高生物效应越强的道理呢?用某种或某些化学成分标示中药的质量,要与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对应,要有有效剂量和安全剂量的概念。实际上,传统中药在临床用药中剂量范围是明确的,现代中药的质量标准要与之相对应。 2.4从中药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就是中药质量研究,看出学术的浮躁性 中药即是药,药效物质的存在是绝对的。但不是单一化合物,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多成分,也不是没有固定指标的组分。中药是一个药效组分,这个药效组分是按照药效物质的生源规律进行有序组合,各成分之间具有量和比例的关系。以药效组分为基础制定的质量标准可以表述中药的本质特征,符合中医药理论。 目前,一谈中药质量研究就是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测定成分就是质量研究,似乎中药质量研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科学地说:中药的质量必须用临床指标或能代表其药效组分的指标去标识,脱离临床评价的指标去研究化学标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5 认为药用植物栽培的GAP规范就是中药栽培品的质量标准,看出中药专业素质教育的弊病 药用植物新栽培品和新药用部位做传统中药使用,造成了中药市场混乱,是导致中药质量难以控制和疗效出现差异的新的致命误区。新的栽培品是生药而不是中药,盲目地大搞药用植物中药栽培运动,认为GAP基地栽培生产的药用植物产品就是符合标准的中药,反映出了我国中药专业素质教育的潜在问题,继续下去会导致中医药事业的崩溃。 临床实践证明:来源于同一个品种的中药,由于生境不同其药效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栽培和野生的不同,功效不同的中药不胜枚举,必须引起高度地重视。尤其是在宋代以前本草没有记载栽培历史的中药,栽培品切不可和野生品等同入药,会误病害人。 GAP是药用植物的种植规范,不是中药的质量标准,以扩大资源为借口,大搞药用植物的栽培运动必须降温。在栽培品的质量研究方面,栽培的环境脱离了自然环境,自认为主要成分相同,遂以某种成分的含量为测定指标,并将这个指标自定义为质量,这种研究必须停止。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纠正中药定位之误是中药发展的当务之急,中药的存亡悬于一线。定位决定目标,导向决定前途,中药的发展和现代化是建立在继承传统中药基础上的。对中药的定位错误已经涉及到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途,如中药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中药的学科建设、中药全面的质量管理、中药生产和临床使用的各个层面,关系重大,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中药的质量集中体现在疗效,质量是中药的生命,质量标准的建立是中药发展的核心问题。要在中药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在中药药效组分新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完善中药的国家标准,现代中药的质量标准必须体现其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特征;调整现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不合理的机制和教育结构,尽快调整不合理的中药学科体系;加强中药专家队伍专业化建设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中药市场和中药生产的管理能力;国家有关部门要明确提出中药和生药(天然药物)分开管理基本原则。可以肯定地说:中药的科学内涵是存在的,其科学的奥秘是可以揭示的,只要我们坚持中医药传承的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中医药必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上一篇:猪呼吸道疾病药物应用与研究进展
下一篇:强效抗菌药---氧氟沙星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