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业篇

我国奶牛业发展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期:05-25 作者:阳光网站- 小 + 大

  近年来,我国奶业一直超常规快速发展,奶牛存栏和奶产品总量已居世界前列。奶牛业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为提高我国人民的营养水平,发挥了“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重要作用。但是,奶牛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奶农利益受损的问题。 

由于当前奶牛养殖的各项成本费用都在大幅上涨,且居高不下。而原料奶收购价长期以来几乎未涨,致使奶牛养殖陷入困难境地。奶业发展直接关系城乡居民生活和农民收入,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近日亲自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奶业发展工作。会议要求把推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奶农得到实惠。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奶业即将迎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笔者从探索研讨的角度,围绕奶牛产业链最弱势的养殖环节,从奶牛业持续和谐发展出发,提出一些建议,抛砖引玉供业内人士参考。

  奶牛业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当前奶业发展中,奶农利益受损是最突出的问题,是最尖锐的矛盾,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其原因,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农民素质低造成的,即“人”的因素。说赔钱的奶农,都是不会养牛的人,是那些养不好牛的人。也有人说是“牛”的原因,由于奶牛热时一拥而上,养了一些不该养的牛。现在,把这些单产低的奶牛淘汰掉,把那些规模小的农户淘汰出局,是好事。还有人说我国奶业正处在转型期,由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转型是大方向,现代奶业就是规模化饲养方式,就是高单产的荷斯坦奶牛等等。

  笔者认为,我国奶业向“规模化、高单产”转型是误区,这个“药方”也不对症。中国奶牛业的问题,不是规模大小的问题,不是单产高低的问题,不是农民素质问题,也不是技术水平的问题。而是产业体系不适应市场化环境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奶牛养殖品种单一荷斯坦化是结构问题,养殖规模抓大弃小是结构问题。在产业体系结构方面问题更突出,种植与养殖分离是结构问题,养殖与加工分离也是结构问题,加工与销售分离还是结构问题。由于产业链不能一体化运作,导致利益分配失衡,是奶农陷入进退两难困境的主要原因。

  1、片面追求规模化,导致种养分离生产成本提高

  奶牛业饲养成本上升,原料奶价格偏低,这是不论规模大小的养殖户,都要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且规模大户面临的压力更大。由于追求规模化,奶农自家缺少大面积种植饲草饲料的土地,只能通过市场购买饲草饲料,导致饲草饲料成本高。由于追求规模化,造成种养分离,导致市场交易成本高。由于追求规模化,自家资金不足,需要贷款买牛建场,导致资金成本高。由于追求规模化,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环保治污成本高。由于追求规模化,需要大量雇工,导致人工成本高。在奶源不足的初级发展阶段,以农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不适应乳品厂大规模现代化加工要求为由,让农户扩大饲养规模,提高奶牛单产,尚情有可原。现在,奶源不再短缺,而是已经过剩。仍继续沿用这样的政策导向,是对奶牛业形势的误判,会进一步把奶农推入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把规模化与现代化划等号,认为规模化就是现代化,认为小规模就是传统落后,就必须要淘汰的歧视性政策,对我国农户从事养殖业形成了高门槛,让大多数农户边缘化。如目前猪肉短缺,是因为农户不养猪了,不是他们不想养,而是风险大不敢养,门槛高无法养,关卡多养不成。

  国家解决城市人吃肉喝奶问题并不困难,采取规模化的方式,也能够解决国人吃肉喝奶问题。但是,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无论发展速度多么快,短时间内都不可能消化8亿农民。为了实现规模化让农户破产,让农民都进城打工,这样的产业政策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

  2、片面追求高单产奶牛,导致乳肉分离,综合收益降低

  我国奶牛养殖结构,在品种选择上是清一色的荷斯坦奶牛。荷斯坦是世界著名奶牛品种,在所有奶牛品种中单产最高。但高产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高投入来保证。在品种上追求高单产的荷斯坦奶牛,需要高营养、高投入。由于机会成本的作用,也由于比较效益的因素。在玉米价格高涨的情况下,尽管玉米全株青贮是最好的能量饲草,这是美国的成功经验,但农民并不买账。他还是选择卖玉米粒,而不去搞玉米带穗青贮。在原料奶收购价低的情况下,在高产出不能高回报的前提下,奶农不肯高投入地饲喂优质草料,高产奶牛也无法发挥优势。说养高产奶牛就能盈利,是利益集团混淆视听的说法。如果不涨奶价,尽管提高了单产,奶农也不会盈利,而且会越陷越深、越套越牢。

  欲摆脱困境,调整结构是出路。在品种结构上实行多元化,转型发展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牛,走乳肉结合的路子。奶农不再单一地仅靠收获奶,还增加了肉的回报,肉奶兼得提高了综合收益。在区域布局结构上实行多元化,城郊型乳业饲养高单产的荷斯坦奶牛,生产巴氏鲜奶,实行地产地销。基地型奶业则主要发展肉奶结合的西门塔尔牛,肉奶兼得,提高综合收益。

  3、牛奶产业链饲养与加工分离,造成奶农利益受损

  在我国奶牛业中,不但种植业与养殖业是分离的,饲养业与加工业也是分离的,都不是一体化运作。产业链成员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都追求利润最大化。乳品厂处在产业链的咽喉要道,养殖农户处在产业链的弱势环节,二者不是同一利益主体,又不是一个重量级,分量不一样,遇到市场风险,弱势群体的奶农难免吃亏。解扣的办法是政府出面协调,把中小型乳品厂交给奶农合作社经营,让奶农当股东做主人。

  4、牛奶产业链加工与销售分离,造成销售渠道制约

  我国加入WTO之后,跨国大超市蜂拥而入,在流通业中居主导地位,掌控着采购价格的话语权。大超市为集聚人气吸引客流,经常拿肉蛋奶等农产品开刀,搞特价低价,人为制造奶贱伤农的悲剧。由于我国牛奶产业链,加工与销售是分离的,不是一体化运作。乳品加工企业无法摆脱渠道制约,却把市场风险转嫁给了奶农。治本的措施是以奶农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掌控农贸市场等销售渠道资源。

  5、缺乏量大、价廉、质优的饲草来源,导致资源瓶颈制约

  世界养牛业强国都具备饲养环节低成本的优势,都拥有量大、价廉、质优的饲草资源。澳大利亚、新西兰拥有面积大、质量优的草场资源,选择节省人工成本的放牧饲养方式。北美南美(美国、加拿大、巴西)拥有面积大、质量优的土地资源,可以大面积地种植饲草饲料。通过种植专用青贮玉米,高利用率地解决能量营养问题。通过种植苜蓿草,低成本地解决蛋白质营养问题。不必补饲精料,就能满足奶牛营养需要。还采取用机械化替代短缺价高的人力等措施,因而其饲养成本是低廉的。

  我国五大牧区草原干旱寒冷,草低矮,又退化沙化严重,无法走澳新草原畜牧业的路子。我国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既是养牛业的优势产区,同时也是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不能大面积地种草养畜。发展我国奶牛业,需要根据国情,将玉米秸开发成“量大、价廉、质优”的饲草资源,突破资源瓶颈制约,提升养牛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小型规模化农户为微观主体,实行种养结合,解决“种养分离”问题

  种养分离是奶农陷入无利亏损困境的原因之一,大型规模化养奶牛,自家没有足够的草场进行放牧,也没有大量的土地用来种植饲草饲料。所以,饲草需要购买,饲料需要购买,牛犊需要购买,劳动力也要花钱雇佣。奶牛业种养分离,导致饲草饲料成本高,市场交易成本高,资金成本高,人工成本高,还造成环境污染,环保治污成本也高。由于我国奶牛养殖追求大型规模化,在圈舍设备上贪大求洋,大兴土木,自己手中没有那么多钱,就大量举债,虽然政府协调帮助解决了贷款,但农民还是要还本付息。带来了还本付息的压力,造成了市场低迷时资金链断裂的隐患。

  实施种养结合,就是种植业与养殖业在一个农户中紧密结合。在种养结合模式里,奶牛养殖户有配套的草场资源,或者有配套的土地资源,可以种植饲草和饲料。由于能够廉价获得饲草和饲料资源。牛犊也自繁自养由自家母牛生产,能够利用实物资源替代短缺的货币。这样既减轻了对贷款的依赖,减少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饲养成本,提升了稳定持续经营的能力。在种养结合模式里,奶牛粪便直接进入农田资源化地利用,既减少了购买化肥的投资,降低了种田成本,也实现了环保治污。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奶牛业,不仅是规模化的,还是种养结合的。规模化是外表的形式,种养结合是实质的真经。遗憾的是,我们生搬硬套地学了人家的外表和形式,没有学到真经。由于美国土地资源丰富,农民的数量少,可以廉价地大量提供土地给奶牛户,用来大面积地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草,为大规模养殖奶牛提供质优、价廉、量大的饲草料资源。美国尽管资金实力雄厚,也并不花费大量资金建设排污设施,从事运行费用高的设施化治污。而是采取种养结合方式,利用农田消化养殖业的污物,解决养殖业污染。美国的养牛场都是农牧结合型的,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养殖业粪便污物由耕地农田消化转化,既根除了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肥力。

  我国人多地少,已分田到户实行承包经营,农户大规模养奶牛,自家的土地面积少,无法满足大量养牛的需要。高价租地种草养奶牛,同买草买料养奶牛一样,成本同样会很高。家庭联产承包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土地无偿低价流转集中,有政策制度法律障碍,也有农民寸土不让的心理阻力。大规模养奶牛,养牛户无法低价无偿地获得大面积的土地资源,所以无法实现种养结合。养牛户实行种养结合,只能采取小型规模化饲养方式,自家有多少土地(包括草地、林地、荒地)能提供多少饲草和饲料,就养多少牛。土地规模小,就相应降低饲养规模。实行种养结合,饲草饲料自家种植,降低了饲草饲料成本;劳动力来源于自家,降低了人工成本;牛粪由自家农田消化,降低了环保治污成本;牛犊来源于自家母牛,牛舍是自家的固定资产,滚雪球式发展壮大,降低了固定投入资金成本。放弃大型规模化,实行小型规模化,养牛户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

  通过调整奶牛品种结构,饲养肉奶结合牛,解决肉奶分离问题

  当前,我国奶牛业发展存在着产品过剩的问题,市场价格低迷是产品过剩造成的。价格战也是产品过剩引发的,是供过于求造成的库存压力,迫使乳品企业低价甩货。在终端价格低迷的行情下,乳品厂提高原奶价,它就会减少利润甚至赔钱,于是将风险转嫁给奶农。既然市场出现了供需失衡,就要从市场供需入手进行平衡,或进行宏观调控,或进行微观调控。由于奶业无法像粮食肉类那样实行国家贮备制度,笔者建议,对中小学生课间奶实行政府采购,在一定时期内供学生免费饮用。这样,既缓解了当前奶产品过剩的压力,促进了消费需求,也培育了青年一代的喝奶习惯。因为过剩不是绝对的,不会是长久性的,而是阶段性的“堵车”现象,是能够疏导的。现在过剩不等于将来过剩,今天过剩也不代表明天过剩。只要产业体系内设置着调节机制,对产销活动随时随地微调产量,动态平衡供需,就能有效解决过剩与短缺的矛盾。针对目前情况,只要阶段性地实施减少奶源供给或促进消费的措施,就能有效刺激需求,适当提升价格。

  现在,单一纯种奶牛的养殖结构,追求高单产的目标导向,推崇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养牛户缺乏弹性,没有应变能力,不能与市场变化互动平衡,陷入无法解套的被动困局。由于全部饲养高单产的荷斯坦奶牛,又是在行情好牛价高时入市的。奶农无法调节饲养量,因为荷斯坦牛产奶水平高,但肉用性能差,当作肉牛杀掉得不偿失;奶农也无法调节产奶量,因为奶牛不论产奶量多与少,饲草饲料照吃不误,降低产奶量却不能同步降成本。这种刚性僵化的养殖结构,农民只好被套牢,硬着头皮坚持。如果在品种结构上转型为肉奶兼用牛,就拥有了弹性,牛奶过剩时向肉倾斜,牛肉过剩时向奶侧重。每头牛都是一个生产车间,亦肉亦奶,肉奶结合。奶农可获得综合收益,既有奶的收益,还有肉的收益摆脱了牛奶是惟一收入来源的桎梏。养牛户拥有了微观调控的权力,能够动态调节肉与奶的多与少,增强了适应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乳品厂如果压低奶价,农民就不必逆来顺受,奶农有了博弈能力,就不会被套牢。

  农民饲养肉牛,其收益仅是单一的牛肉,饲养36月龄的肉牛,期间毫无回报,没有综合收益。如果是肉奶结合牛,期间可以收获奶,农户获得了鱼与熊掌兼得的效果。可见,肉奶结合的西门塔尔牛,既是奶牛业摆脱困境的突破口,也是肉牛业振兴发展的出路。肉奶牛模式,将肉与奶结合在一头牛身上,既要奶,也要肉。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增强了抗风险和抓机遇的能力,可以弹性灵活地应对市场波动。根据市场行情,通过延长或缩短母牛饲养周期等,来调节肉与奶的产量,调节市场的供求。

  根据中国社科院刘玉满研究员对德国巴伐利亚州奶业的考察,德国发展奶业,没有选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不选择专用型的产奶量水平最高的荷斯坦牛,而是选择了乳肉兼用型的德系西门塔尔牛。原因是饲养乳肉兼用牛,奶农获得的是综合收益。既获得牛奶的收入,也获得牛肉的收入。同时,青年母牛、公牛可以种用,售价提高,淘汰母牛肉用性能好,残值提高。

  当地奶农说,“如果饲养荷斯坦奶牛,来自牛奶的销售收入必须占到总收入的85%,农场才能做到有利可图;而饲养德系西门塔尔牛,来自牛奶的收入占到65%就可以。”

  “荷斯坦牛属于产奶性能的顶尖选手,而德系西门塔尔属于综合性能的10项全能选手。”乳肉兼用的德系西门塔尔牛肉用性能很好,产奶性能也很突出。刘玉满先生提出中国应借鉴欧洲的家庭农场模式,发展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牛。欧洲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都较小,像北美那样的牧场在欧洲几乎找不到。其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是父子儿女等家庭成员,很少有雇工。奶牛所需要的青粗饲料全部来源自家的土地,实行种养结合。

  经我国科学家陈幼春等多年努力,世界著名的乳肉兼用牛西门塔尔在我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已遍布27个省区,杂交到三代以上。我国肉牛已基本西门塔尔化,西门塔尔也已经中国化,这是发展我国肉奶结合牛的宝贵资源,是现成的种群基础。实行肉奶结合牛的战略转型,不用耗费巨资到国外进口奶牛,通过冻精冷配杂交改良等常规成熟技术,我国奶牛业就能低成本迅速地大发展。同时,还能带动肉牛业低成本迅速地大发展,在优势区域形成产业集群。由于牛的冷冻精液与人工授精,已经成为广泛应用的成熟技术,农户不必饲养种牛,各地也不必配套建种牛场。利用国家级种牛场的优秀公牛冻精资源,采取虚拟配套系方式就能解决问题。需要向乳的方向倾斜时,母本则利用现有的西门塔尔杂种牛群,使用荷斯坦等优秀奶牛冻精冷配,实现肉牛种群向乳肉兼用方向的转型。当奶牛种群向乳肉兼用方向转型时,则引进德系西门塔尔冻精进行经济杂交,使其在乳用的基础上,提升肉用性能。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实行饲养加工一体化,解决饲养与加工分离问题

  在畜牧业中奶牛产业具有投入大的特点,一头奶牛的价值相当于一群羊。牛奶产品贮藏期太短,奶牛到了产奶期,每天都产奶,不能在体内储藏。奶产下来就得销售,存放一天都不行,上午产的奶等到下午就酸了。原料奶销售渠道单一,鸡蛋生产者可以自找销路,可以把蛋卖给贩子,也可以自己到市场售卖,可以卖给张三,也可以卖给李四。而牛奶就别无选择,只能卖给乳品厂,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奶牛还具有饲养周期长的特点,肉鸡饲养两个月能销售,肉羊肉猪饲养半年能出栏屠宰。蛋鸡饲养半年农民就能见到回头钱。但奶牛需要饲养二年左右才开始产奶,期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回报。肉鸡、肉猪、肉羊饲养周期短,在市场变化时,可以调整饲养量。在下一个饲养周期,可以选择少养或停养。但奶牛饲养周期长,投入大,无法弹性灵活。其在畜牧行业中情况特殊,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保护。

  由于饲养业与加工业分离,乳品厂凭借强势地位,压低收购原料奶价,导致奶农利益受损。解扣的办法是让奶农当股东、做主人,政府将乳品加工业定位为畜牧生产型服务业,廉价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环节是畜牧产业链的咽喉要道,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掌控这个咽喉要道,在产业链中就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没有话语权,奶农利益就无法保证,合作社就会成为空架子。奶联社仅在养殖环节联合,仍无法改变弱势地位,也不能打破失衡的利益分配格局。需要政府站在农民这一边,为农民撑腰当后台。由政府出资建设中小型乳品厂,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这样的政策措施还能起到促使乳品厂调整行为方式的作用,吸引推动它们参加农民奶业合作社,同奶农融合结成利益共同体。

  将城市农贸市场等销售渠道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加工与销售分离问题

  在中国,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零售大超市已经星罗棋布,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型餐饮连锁店更是遍地开花。流通业跨国公司在我国已占据垄断地位,掌控了采购价格的话语权。通过进店费、促销费、账期等手段占压供应商的资金,为集聚人气吸引消费者,他们还经常拿肉蛋奶产品开刀,搞特低价促销,还凭借垄断地位恶意摧毁供应商品牌,试图让中国供应商长期做生产车间。

  由于我国奶业加工与销售分离,不能一体化运作,乳品厂面对着渠道垄断的沉重压力。由于产品过剩,给超市打压生产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乳品厂不可能把牛奶放在库房里,然后同经销商讨价还价,它没有那样大的库房,也占压不起巨量流动资金。所以,牛奶加工企业也有难言之隐。销售渠道是产业链的制高点,发达国家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定位为公共设施,由所在地政府出资建设,为所在地公众提供服务,委托专业公司来管理。既然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定位为公共设施,为消除城市中大超市对肉蛋奶产品的渠道垄断,国家也应将大中城市的农贸市场定位为公共产品,以廉价和税收优惠等扶植政策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这样的政策导向,还能把乳品加工企业吸引到农民奶业合作社这个平台上,同奶农融合结成利益共同体。

  奶农既需要畅通的销售渠道,也需要准确的市场供需信息,这样的信息资源,只能来自于市场终端,来自于卖场。宏观信息有滞后性,对养牛户的微观决策,不能起立竿见影的指导作用。工商企业是利益集团,他们的信息是一家之言,是站在商家的立场上,有片面性容易误导。农民获得了城市销售渠道资源,有了立足之地,能够实现信息及时对称,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农贸市场是城乡居民购买肉蛋奶的主渠道,政府通过掌控农贸市场,将其廉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成为农民与大卖场进行市场搏弈的重要阵地。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对城乡资源进行互补性组合,能够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把城乡工农连接在一起。

  推广玉米秸免铡就近青贮技术,解决“量大、价廉、质优”的饲草来源问题

  世界养牛业强国都具备较低的饲养成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拥有面积广大的天然草场资源,可以低成本地进行放牧饲养。北美、南美(美国、加拿大、巴西)拥有面积广阔丰富的土地资源,可以用来种植饲草饲料,利用廉价的饲草饲料资源获得低成本。我国农区缺乏草场放牧资源,发展奶牛等草食动物畜牧业,需要解决饲草来源问题。我国年产玉米秸约2亿吨,是数量巨大的饲草资源,也是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

  传统的玉米秸利用方式,是用干玉米秸饲喂牛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高,草质粗硬,适口性差,消化率低。通过氨化、碱化、微贮等技术措施处理,虽然提高了玉米秸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但费工、费钱、费事,农民不愿接受,难以大面积推广普及。

  在中国玉米产区,农民不愿接受玉米连秆带穗全株青贮,农民认为不把籽实收获起来,地等于白种了。实行玉米带穗全株青贮,不仅存在农民心理习惯障碍,也存在着比较利益低、机会成本高的问题。当前,玉米粒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更加不愿放弃玉米粒。现在畜牧业收益低、风险大,农民将玉米粒与秸秆一起贮在地下,用来饲喂牛羊,最终能否挣到钱是未知数,自然不愿带籽实全株青贮。

  农民秋季收割顺序,一般是先黍子再谷子再高粱,最后才收获玉米。待到此时玉米秸秆已经枯黄,丧失了玉米秸青贮的大好时机。玉米秸切碎青贮,需人手较多,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有人收割,有人运输,有人铡碎,有人踩压。采取铡切青贮方式,虽然能够保证质量和饲喂方便,但在人手紧张、车辆缺乏的秋收大忙季节无法实施。玉米穗达到乳蜡熟期可以收获,而玉米秸仍然青绿,适合青贮的这段时间极短,仅二三周时间。这段时间非常宝贵,转瞬即逝,如果不能紧紧抓住,就会错失良机。只有采取省人、省钱又操作简单的免铡就近青贮,采取极为省工简便的不铡切整株青贮、不长距离运输的就近青贮。才能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玉米秸的青贮工作。免铡青贮能够抢时间、争速度,能够在短短的两三周内,将青绿玉米秸青贮入坑。到了饲喂的时候,农忙季节已过,有充分的时间和人力来进行切铡处理。

  玉米免锄就近青贮的方法是:在玉米穗乳蜡熟期尽早收割,将玉米秆带穗收割,运输至附近青贮坑旁(青贮坑在农闲时挖掘备好)。将穗带苞扭下,运至村内庭院场地,再逐渐剥掉苞皮,将秆整株扔入青贮坑踩实青贮。将玉米秸由地面堆放变为地下青贮,不占地面空间,不污染村庄庭院,减少火灾风险。青贮之后,适口性强,提升营养价值,利用时间延长,值得大力推广。

  玉米青秆免铡就地(近)青贮,地面仍留高茬,从十月初到翌年三月供养牛放牧使用,等于把收获后的庄稼地变成牧场。春耕前,用旋耕机将残秆与根茬一并切碎,实行秸秆还田,进行免耕作业。高茬放牧与免翻耕作前后配套,高茬放牧时,牛羊粪便直接排放在田地里,加之播种前根茬残秆粉碎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紧密结合。由于免翻耕作,在春秋季不翻耕土地,有土壤保墒和防止风蚀的作用,残茬有利于冬春积雪,不进行秋春灌溉能节水,可实现保护性耕作。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辽宁绒山羊产业的现状及前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