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畜牧科技处处长 唐建俊 近年,山东省肉牛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已成为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但由于山东省肉牛养殖业起步较晚,产业化程度较低,传统产业模式下的肉牛生产水平已逐渐不能适应多元化的市场形势和经济环境,发展开始进入瓶颈阶段,各环节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下滑之势,肉牛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民消费需求。 山东省肉牛业生产现状如何,下一步如何发展、怎么发展?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畜牧科技处处长唐建俊。 记者:山东省肉牛业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唐建俊:山东省肉牛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15年数量增长阶段。肉牛存栏由1978年的227万头增加到1995年的714万头,出栏由4.6万头增加到248万头。肉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放开生产屠宰、发挥役用功能、利用闲散资源、增加经济效益。二是改革开放中10年水平提升阶段。肉牛出栏率由1995年的36%提高到2005年的55%,个体平均的产肉大幅度增加;主要动力是市场需求拉动、品种改良加快、科技进步支撑、养殖大户兴起。三是改革开放后5年质量改进阶段。肉牛数量由845万头减少到750万头,牛肉价格持续攀升,中高档牛肉占20%;主要动力是高消费需求增加、生产组织方式转变、技术服务条件改善。 记者:山东省发展肉牛业有哪些优势? 唐建俊:山东省发展肉牛业,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山东地处全国最大的中原肉牛带,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独有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两大地方品种、日本和牛克隆纯繁群,引进了众多肉牛专用品种;年产农作物秸秆7000万吨,拥有天然草场160万公顷。二是产业优势。山东省地方肉牛和引进肉牛纯繁场8处,人工授精站点1000多个,肉牛规模养殖达40%以上;肉牛屠宰加工企业40多家,规模在3万头以上的25家;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初步探索确立了肉牛发展道路和模式。三是市场优势。山东省有8处肉牛专业交易市场,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中高档牛肉市场占有率持续增加;加工企业与宾馆、超市对接,直接从事牛肉餐饮的延伸经营形成气候;在国际市场上积累了良好的信誉。 记者:山东省发展肉牛业存在哪些问题? 唐建俊:目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肉牛生产比较效益下降。据调查测算,农民养殖母牛每头平均年收益1000~1500元,若加上人工、饲草、场地等,一直处在持平的状态,发展母牛规模养殖又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限制。二是肉牛发展外部环境趋紧。农民务工就业机会增加、新生代对畜禽养殖失去兴趣、肉牛养殖周期较长、市场和疫病风险较大、新农村建设排斥肉牛散养等,都对肉牛原有养殖方式产生重压,提出了加快转变的新要求。三是肉牛产业支撑条件较差。肉牛品种资源保护开发乏力,与国民消费相适应的肉牛主导品种尚未形成,设施设备、饲料饲养、配套技术、安全控制、公共服务、引导扶持等还难以支撑起现代肉牛产业体系,新型生产组织模式还未建立。
|